2019年3月出爐的第46屆普立茲克建築獎頒給了磯崎新,這是自從1979年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立以來第7組獲得殊榮的日本建築師。磯崎新與普立茲克獎的緣分並不淺,他還擔任過幾次普立茲克獎的評審委員,此外他就讀東京大學時的指導老師丹下健三更早在1987年獲得過普立茲克建築獎。
▲磯崎新
1931年出生在日本九州大分縣的磯崎新,在早年學生時期歷經了日本國家體制的敗亡,見證軍國主義到戰敗;同時日本天皇的傳統信仰也在時代變革下產生動搖。高齡88歲磯崎新是許多日本建築師的前輩,同時更是從60年代開始反思東方與西方文化在建築上的關聯。
10年來出了5位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建築師
回顧一下近十年來,日本出了四組拿下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師,包含2010年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所創立的SANAA、2013年伊東豊雄、2014年坂茂(以及2019年的磯崎新。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前三組的建築師相對耳熟一點。
1941年出生的伊東豊雄,在2001年藉著仙台媒體中心拿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在台灣著名的作品包含台中歌劇院、台大社科院圖書館、松菸文創園區的台北文創大樓等等。
由西澤立衛(1966)與妹島和世(1956)所成立的SANNA,妹島和世曾經在伊東豊雄的工作室工作長達14年。SANNA建築的風格常包含大量穿透性的光影錯落。代表作之一的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更讓SANNA在2004年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
1957年出生且在2014年獲獎的坂茂,在建築中擅長應用質地輕巧且便宜的建造材作為建材,包含硬紙管、竹子等材料。而這些材料也應用在許多國際災害後臨時住所,包括斯里蘭卡、海地大地震後的災區階段性重建建物等等。而坂茂在台灣最為人熟悉的包含南投埔里的紙教堂、台南市美術館二館。
反思當下的後現代主義旗手
磯崎新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建築師之一,195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他師承丹下健三將近10年時間,在丹下健三身旁學習與工作。日本戰後的1960年代,重建城市的課題讓建築師本身更多了城市藍圖規劃的擘手,磯崎新用了「未來城市」的想像,大膽描繪,交通系統和住宅出現於原本城市上空,降低建築物對於土地面積的使用。在他早期的建築中受到柯比意(Le Corbusier)、路易斯康(Louis Kahn)等西方建築師的影響。
大分縣立圖書館(Ōita Prefectural Library)(1962-1966) 德國建築師Steffen Lehmann曾在《Building Design》中寫出磯崎新生涯60年上的轉折與歷程。1953-1973年後結構時期(Post-structuralism),磯崎新大膽想像未來城市出現在空中,而這段時期的他正大量吸收來自西方的建築思維並體現在設計之中;從1974年到1989年被稱為高後現代主義的階段(High postmodernism),事實上後現代主義並不是在現代主義之後,而是對於現代主義的反動,用更為批判與懷疑的精神為出發;1990年到2000年這段期間,磯崎新仍有大量的作品出現,而這段期間建築就像是磯崎新用來作為雕塑陳述和實驗的主體,而他多變的建築形式正是磯崎新對於想法勇於實踐的證明。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日本建築先鋒
磯崎新是早期代表日本建築師立足在國際建築師的代表人物,早期大多數的建築項目都在日本以外的地區,而在日本的建築項目也鮮少出現在大家熟悉的東京,反而是在京都、水戶、北九州、奈良等地。他對於紀念性的建築物有很大的偏好性,包含設計過許多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等等,像是日本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築波中心大廈、岐阜縣多治見市的陶瓷公園MINO、洛杉磯現代美術館、巴塞隆納奧運會室內體育場等等。近年來多活躍中國,在中國許多城市都留下了不少作品,包括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哈爾濱音樂廳、位於南京的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覽會議中心、上海喜馬拉雅中心等等。
正如同普立茲克評審主席Stephen Breyer所說的,他認為磯崎新兼具對建築歷史和理論的深刻了解,而且不斷以前衛想法突破現況,並在建築上表現出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