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二次戰後的義大利設計巨匠,恩佐.馬里曾為多家知名品牌創造無數產品,在他橫跨60年的創作生涯中,很早便開始強調設計必須從材質、美感達到永續,以落實設計必須能被所有人共享的理念。
恩佐.馬里(Enzo Mari,1932~2020)是二次戰後崛起的知名義大利設計師,曾為Artemide、Alessi、Danese、Driade、Zanotta,以及MUJI等家居、家具品牌創造過無數產品。最近倫敦設計博物館推出了一檔特展,回顧他橫跨60年的創作生涯,以三百多件展品規模,從平面、家具到概念裝置,呈現他不只是設計師,同時也是藝術家、教師、評論家、理論家的多重角色。
對於設計懷抱極大熱情的他,鼓吹設計應在肩負社會責任及知識分享上扮演更深的角色,因此很早便開始強調設計必須耐久、價廉、多功能,並從材質、美感達到永續,以落實設計必須能被所有人共享的理念。這些理想在他崛起的時代都是相對前衛激進的想法,但事後證明他的確獨樹一格,超前時代潮流。
多元能力養成 奠定跨域設計基礎
1932年出生在義大利北部的恩佐.馬里,幼時生活困苦,而且由於父親生病,不得不中輟學業,輾轉當過鋪磚工人、招牌看板繪製匠師、肥皂業務員、市場挑夫,後來終於進入米蘭Brera藝術學院,投入繪畫、雕塑、舞台設計等領域學習。
有趣的是,每個領域的老師遇上他,都建議他改學其他學科,因為他總是很愛提問,又總對答案不滿意。不過,正是藝術學院這方沃土,滋養了他無限的求知慾望,讓他將觸角伸向更多創作領域,反映在日後的創作深度與廣度上。
在2020年因新冠疫情去世前,他就在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穿梭在家具、展覽、產品、平面等設計領域,成就了兩千多件產品,包括雕塑、童書、花器、家具、陶器……種類之廣,連很多知名設計師也難以望其項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恩佐.馬里總有反骨思想,而這與眾不同的逆向思考,造就他在設計思維上的獨特。
逆向思考 激發設計廣度深
他曾經表示,倘若自己的設計被人稱讚,他反倒要問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如果每個人都喜歡他的設計,「這正是我不想要的!」對他來說,被世人喜愛並非重點,關鍵在於能夠與眾不同,創造差異,否則設計就失去了價值。
因此他的設計思維就是,如果現存事物已經夠好,那就用不著出手。比方他曾妙喻,「我建議往窗外看,如果你喜歡眼睛所看到的,那就沒有理由再做新案子。如果相反地,看到的東西令你驚恐到想要殺了負責的人,推新設計案就言之成理了。」
那麼這位充滿理想的設計者,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作品呢?其中讓他揚名立萬的設計之一,是往往為人忽略的「玩具」。
他的信念之一,就是「玩耍為發掘人類潛能與了解世界的必要活動!」他深信兒童的需求,與成人的需求同樣重要,因此在看到自己孩子玩耍的樣子後,興起為他們設計的念頭。
遊戲激發創造力 玩具成設計經典
他在1950年代成為新手爸爸後發現,許多玩具並無法激發創意思考或鼓勵自立,他觀察到孩子們能從自由玩耍的遊戲中,獲得許多樂趣,於是他開始投入玩具與遊戲道具設計,有些至今仍生產不輟。
像是經典之作《16件動物》,便以大象、駱駝、袋鼠等16種動物造型,巧妙構成拼圖,在1957年由米蘭品牌Danese推出。由於這款從整塊橡木板裁切、材質毫無浪費的遊具大受歡迎,16年後他又設計了一款以魚類、海豹、章魚等海洋生物構成的《16種魚》拼圖,鼓勵孩子在玩耍中學習與發現。
這系列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將動物的形象簡化至最極致,讓人可辨別出動物的種類,但除此之外毫無多餘線條或裝飾。而16組動物的線條在木板上緊密相接,形成令人驚嘆的整體,這種功力也歸功於早年他擔任招牌繪製匠人時所累積的深厚構圖基礎。
再來,強調極簡也是他的特色,而且這種主張並非只從美學觀點出發,背後也有更深的理想支撐。
「我每次總會試著釐清什麼才是必要的。」這種對於「必要」的追求,成為他設計時動心起念的第一個念頭。
有必要才設計 極簡蘊含社會理想
他的早期產品設計格外強調簡約,不時從日常生活事物中汲取片段,然後加以轉化。比方他的名作之一「Putrella果籃」(Putrella Fruit Bowl),其實只是截出一段H型鋼,讓兩邊稍微上翹,便成為盛裝水果的器物。
他甚至也將他對社會主義的理想,落實在設計面上,比方他主張在設計時就該顧及生產面的流程簡化,因此在1960年代推出的第二版爪哇食物收納罐(Java Food Container),就簡化了第一版的上蓋轉軸,拿掉原本需手工組裝的連接軸設計,讓生產線工人能減輕重複動作的負擔。
但是他這種想以工藝匠人或勞動階級為優先的烏托邦想法,有時也會踢到鐵板。
比方1970年代他曾受託推出一系列陶器作品,便懷抱著想激發工匠創意的夢想,試圖推動讓匠師也參與設計創作過程。於是他計畫藉由融入編籃技巧的製陶古法,讓匠師發揮創意,自己還身先士卒以陶土做了一些纏繞、編織的模板示範,希望匠師能有參考依據,好釋放想像力。可惜,匠師看不懂他的美意,最後全部複製他示範的模組,完全無法激起他理想中的民藝運動。
經歷各種失敗後,他從中汲取了教訓,產生了更激進的想法,甚至把腦筋動到使用者身上。他心想既然無法激勵工匠投入創作,那就乾脆將製作流程直接交到使用者手上吧!因此他在1974年推出設計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以「自主計畫」(Autoprogettazione)為名,讓大眾自造家具!
嘗試錯誤中 激發「自造」經典作品
他開發出一系列的座椅、桌子、床具、收納櫃架,利用簡單的松木板就可組裝,只要有人寫信給他,就免費提供製作與組裝的教學手冊,大眾只要負擔郵資即可。像是系列中的Sedia 1 Chair,便以隨附的製作手冊,讓人們能動手DIY,貼近他認為設計應該要親民、融入一般大眾生活的主張。
這樣的前衛創舉,獲得了全球媒體的廣泛報導與矚目,也為他贏得鵲起聲名,超過五千封信件如雪片般飛來。但最讓他疑惑不解的是,99%的回覆當中,都顯示使用者並不了解、甚至誤解他原本的用意。比方有位美國粉絲,便將收到的DIY手冊委託他人,請工匠代為製作一系列「帶有質樸情調」的家具,以供他在滑雪勝地的山間小屋使用,讓設計者原本期待的「自造」理想蕩然無存。
儘管如此,商業性或任何形式的成功,本來就不是他的目標。他的設計,就是不斷以意念去衝撞社會既定常規。
對他來說,設計是改變社會的一種方式,他也懷抱這種強大的熱情投入創作。儘管很多想法未必貼近社會現實,但他反對消費主義的無端浪費與不加節制,對於永續以及體貼勞動階級的理想,更是超前時代。在當下強調無腦消費、用後即丟的時代,恩佐.馬里的反骨與顛覆,反倒值得人們深思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