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大量外銷,留存在中國本地的數量不多,出土地點散布於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內蒙古、新疆、甘肅、陝西、四川、廣西及海南等省份。
這些中國出土的元青花,分別從墓葬、窖藏和窯址裡發掘出來,或是打撈自海底的沈船,來源雖然不同,但是胎土釉色、造型紋飾及製作技法都呈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因此本文選取下列五件器物,介紹中國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一、江西高安出土之元青花蓋罐
江西是目前出土元代青花瓷器數量較多的地方,出土地點涵蓋窖藏、墓葬及窯址,形制品類也較為多元。
例如圖一之元代青花蓋罐由江西省高安市一處窖藏出土,該處窖藏的規模較大,出土二百多件瓷器,包含蓋罐、梅瓶、觚及高足杯等19件元代青花瓷,此處所列之青花蓋罐即為其中之一。
罐體呈圓口、凸稜頸、斜肩、鼓腹下收之狀,器底具有圈足,罐口加蓋,蓋面隆起,頂部豎立蓮苞狀的蓋鈕,器體大而厚重,表面以蓮瓣、卷草、回紋、串枝菊花、壼門紋邊框、雲龍紋、纏枝牡丹及錢紋為飾,肩部兩側附加高浮雕的獸面銜環作為器耳。
龍紋翹鼻、張口,足爪尖利如鷹爪,纏枝牡丹的花形碩大、葉片飽滿,壼門紋邊框填入雲頭、雜寶及圓珠,都是元代青花的典型紋樣。
二、河北保定出土之元青花釉裡紅鏤花蓋罐
河北保定於1964年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出土6件元代青花瓷器,因為當時對於元代青花還處於陌生的階段,所以沒有受到重視。
這6件元青花包含2件青花釉裡紅鏤花大罐、2件青花八棱梅瓶,以及青花玉壺春瓶和八棱帶蓋執壺各1件。其中的鏤花大罐參見圖二所示,罐身呈圓口、短頸、斜肩、鼓腹下收之狀,罐蓋上方附加獅形蓋鈕,獅子後腿屈膝蹲坐,前肢並置於前方,轉頭向左張望,模樣十分可愛。
全器用鈷料繪畫卷草、回紋、串枝花卉、折枝花卉、如意雲頭紋邊框內填海水蓮花紋,以及壼門紋邊框內填雲頭圓珠等紋樣。罐腹堆貼白泥為開光,內部塑貼洞石花卉,表面用鈷料和氧化銅塗色,燒成青花和釉裡紅,是結合多重工藝技法所做的裝飾。
三、南京江寧出土之元青花人物圖梅瓶
南京市江寧縣觀音山的明朝功臣沐英墓,出土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紋梅瓶,雖然該墓年代為洪武二十五年,但是隨葬的青花人物紋梅瓶卻是元代時期的產品。
此件梅瓶如圖三所示,造型呈小圓口、短頸、豐肩、腹部深長之狀,腰部以下收窄,足底微撇,器底有淺圈足。瓶口處的突脣向外平展如折沿,頸部上窄下寬,腹身壯碩而有雄健之氣,正是元代梅瓶的典型特徵。
瓶身以人物紋搭配串枝蓮花、卷草及壼門紋邊框等紋樣,人物包含蕭何、韓信及船夫三人,以揚鞭策馬、河邊佇立、手持槳櫓之動作,表現楚漢時期「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此類紋飾的畫面來源於元代雜劇和平話,可以反映民間戲曲在元代社會的蓬勃發展。
四、北京舊鼓樓大街出土之元青花鳳首扁壺
北京舊鼓樓大街於1970年出土十幾件元代青花瓷器,內容包含青花鳳首扁壺、青花盞托、青花碗、青花觚及青花盤等,是當時頗為重要的發現。
例如圖四之元代青花鳳首扁壺由舊鼓樓大街出土,壺口小而圓,頸部短,腹部呈扁圓形,腹底有淺圈足,壺流做成鳳首狀,壺柄則為捲尾,壺身繪畫鳳鳥身軀和翅膀,將造型和紋飾結合為一體,鳳鳥下方布滿蓮花,具有鳳鳥穿蓮的吉祥意義。
此類扁壺方便攜帶,適合馬背上使用,可能是模仿游牧民族皮囊壺或金屬壺的作品,反映蒙古族人草原文化的風情。
五、湖南常德出土之元青花雙魚紋大盤
湖南省常德市於1950和1990年代裡,先後出土了元青花雙魚紋大盤、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獅鈕薰爐及梅花紋帶座雙耳瓶等器物,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元青花。
例如圖五之元青花雙魚紋大盤由湖南省常德市出土,盤口往外翻折,器壁圓弧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青花為飾。折沿處勾勒斜格錦紋,側壁環繞串枝牡丹,盤心繪畫一對反向悠游的雙魚,周邊布滿各式水草和藻類,以波狀線條呈現水中搖擺的動感。
此盤形制碩大,胎體厚重,釉面帶有瑩潤的光澤,三層紋飾順著圓形盤面做同心圓式的布局,線紋採粗筆和細筆繪畫而成,牡丹花瓣邊緣留白,都是元代青花常見的筆觸技法。
中國本地出土的元青花數量不多,造型紋飾皆為元代的典型風格。下期將以中國館藏元青花為題,從鑑賞的角度介紹知名博物館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