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藝人安迪、名嘴劉駿耀等人,近來相繼因為食道癌、胰臟癌過世,引發各界關注,究竟為何會產生癌症?要如何預防癌症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癌症的成因:家族、後天環境
現階段可以歸納為家族性的遺傳因素,以及後天環境因素。家族性的遺傳因素占10-20%,有些特定的癌症和遺傳特別有相關,例如視網膜母細胞癌,神經纖維瘤:而乳癌和大腸癌有遺傳傾向,遺傳的因素會決定突變基因的量與程度,但要加上後天致癌物質持續積累才會產生癌症。
後天環境因素對癌症的影響較大,包括抽菸、環境污染、不良的飲食習慣等。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比例會大為提升,而抽煙、二手菸導致罹患肺癌機率增加。
癌症類型男性
1 結腸直腸癌
2 肝癌
3 肺癌
4 口腔癌
5 攝護腺癌
癌症類型女性
1 乳癌
2 結腸直腸癌
3 肺癌
4 甲狀腺癌
5 肝癌
哪些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呢?
依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地區公布發生率最高的十大癌症類型依序是乳癌、結腸直腸癌、肺癌、攝護腺癌、肝癌、口腔癌、子宮體癌症、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男性最多的是結腸直腸癌,女性最多的是乳癌。
生活型態及飲食是罹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你的生活方式會決定以後產生癌症的類型以及機率,古時有句話『引繩而決之,其決必有處』,意思是不停將繩子一直拉,它遲早會在某處斷裂,但不確定會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身體就像這根繩子一樣,一直給它壓力,它終究會有斷裂生病的一天。
癌症的形成是漸進的,不是突然間產生的,在發生癌症之前,必定有身體不健康徵兆。中醫講求全人治療,不會將臟腑獨立看待,反而講究臟腑之前的關係及整體的症狀,因此中醫問診時會了解你全身的症狀,現代人步調快壓力大,沒時間好好照顧自己,常常在門診的時候病人回答不出來大便幾天一次,或者是自己處於「亞健康」狀態而不自知。(亞健康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並沒有明顯的病理特徵)。
唐朝藥王孫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意思就是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發現防微杜漸,預防疾病產生;中等層次的醫生在疾病發展出前驅症狀時,及時治癒;低層次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出現一系列症候的時候,才針藥並施針對疾病進行補救治療。倘若『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等到疾病已經產生了才去看醫師,也就太晚了。
如何預防癌症?
中醫講求「藥食同源」,最好的醫藥就來自於天然的食物當中。建議大家能按照健康機構所公布的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每天落實在全家人的餐盤中,其中有六個口訣。
1)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或於餐中以乳品入菜或食用起士、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之攝取。
2)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大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並選擇在地、當季、多樣化。
3)菜比水果多一點:青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並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
4)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且盡量以「維持原態」之全穀雜糧為主,或至少應有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全麥製品、燕麥、玉米、甘藷等。
5)豆魚蛋肉一掌心: 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5~2份,為避免同時吃入過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且應避免加工肉品。
6)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民眾可於一天內固定時間攝取足1湯匙量,或分配於3餐,每餐1茶匙量(1湯匙=3茶匙)。
最後希望大家不只把重點放在如何預防癌症,而是更積極地讓自己更健康,更充滿活力,讓我們在任何年齡都能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