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7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極端氣候來臨,如何避免熱傷害?

全球暖化,今年夏天簡直熱到最高點,因熱傷害前往急診的民眾數量也不斷攀升,醫師表示,民眾在溫度及濕度偏高的環境下,很容易出現熱傷害,尤其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運動員、戶外工作者及兒童,更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表示,一般來說,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但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身體原本的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高濕高的時候,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

 

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強調,臨床上常見的熱傷害類型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有可能致死,更不能輕忽。根據統計,中暑的死亡率為30%至80%。

 

熱傷害類型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最為嚴重,死亡機率約為 30%至80%。張閎斌說,四種熱傷害的表現方式有些不同,影響身體的嚴重程度也不一。

熱痙攣

• 發生原因:若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可能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造成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

 

• 症狀表現: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

熱暈厥

• 發生原因:容易發生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此時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都會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

 

• 症狀表現:以暫時性暈厥的症狀為主,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為正常,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較為嚴重的中暑。

熱衰竭

• 發生原因: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 症狀表現: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攝氏40度,不過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有可能變成中暑。

中暑

中暑又可分為兩類:一為「傳統型中暑」,主要為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造成,常發生於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之病人。另一類為「運動型中暑」,主要為在高熱環境下劇烈運動體內大量產熱來不及散熱所造成,常見於運動員、戶外工作者或軍中的新兵。

 

• 發生原因: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並呈現乾燙潮紅狀態。

 

• 症狀表現: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 40°C(肛溫 40°C、耳溫 39.5°C、腋溫 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如果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其實,熱傷害不只發生在戶外,有些人為了節電而關閉室內冷氣,卻忘記家中有臥床、行動不便的長輩仍裹著厚厚的棉被,由於多數長輩對環境感受度差,也對高溫判斷不夠敏感,等到家人察覺時,長輩已經虛脫或是昏迷。

 

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學表示,年長者通常因為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下降,對高溫判斷不敏感、藥物影響身體散熱能力,加上比較不容易排汗,導致身體的散熱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長輩本身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高血壓病人常服用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等,可能會影響人體散熱能力,導致熱傷害。

 

田知學進一步指出,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也可能因高溫造成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除了老年人,兒童也是最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族群之一,醫師表示,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因為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加上三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

 

至於如何降低或避免熱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建議民眾,儘量避開上午十點至下午二點的時段外出,降低因為高溫而造成的傷害。如須在高溫炎熱時進行戶外活動,請記住避免熱傷害三字訣:涼(保持「涼」爽)、補(「補」充水分)、心(提高警覺「心」)。而且一定要備好五大防熱措施:「遮陽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衣物、擦防曬乳、隨時補充水分」,以減少熱傷害的威脅。

如何預防熱傷害?

1. 溫度溼度高時儘量避免在室外逗留或運動,若需工作或運動時,最好依照熱指數(溫度+0.1×相對度)調整休息時間及飲水量,熱指數越高,休息時間及頻率越高,飲水量越多。

 

2. 夏天在戶外穿著較寬鬆透氣、色淺易排汗的衣物,戴寬邊帽或撐陽傘隔絕太陽的輻射熱。

 

3. 在炎熱天氣下運動需補充足夠水分,沒有做運動時每半小時補充約200–300cc水分,運動時每15–20分鐘補充約200–300cc水分,千萬不要喝含糖、含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反而會造成利尿缺水。

 

4. 即使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冷氣溫度建議設定在26-27度,並可搭配電風扇達到室內降溫效果。

 

5. 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若家中長輩不願意喝沒有味道的白開水,可以嘗試加一點檸檬片以增加風味,或是讓長輩多攝取三蔬二果,以補足水分的不足。

 

6. 若長輩反應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或是在飲用水加少許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立即就醫。

黃色燈號:36°C以上

• 減少戶外活動及勞動,避免劇烈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 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灑水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 適時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減少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

 

橙色燈號:36°C連續3日或38°C以上

• 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 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灑水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 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紅色燈號:38°C連續3日

• 避免戶外活動,若必要外出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 進入室內,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灑水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 關懷並妥善安置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