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可能面臨有形無形的衝突、孤獨、無意義。透過醫、道經典能啟發我們在出現衝突時看見希望與和諧,在感傷孤單中發現自由與美感,在感知無意義的途中找到或被喚起生命更核心的意義與價值。
什麼叫「切脈」?
透過身體感,來掌握自身的心身習慣。什麼叫「切脈」呢?切是一種貼近、一種觸按。我們透過脈搏來掌握日常生活習慣對身體所留下、所造成的影響。當學會把脈,會在自己的指腹下觸摸到被習慣堆疊的自己。你我現下的疾病,是昨日生活習慣的堆疊,未來的疾病,是今日生活習慣的累積。這就是我們必須自我負責的生命實況。
先來認識「脈象典範與聖人典範」。醫道思想定義下的聖人,通常內心必須是虛靜的,空明安定、沒有多餘念想的。《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幫人切診的時候一樣要維持虛靜的心情;明代李中梓說:「切脈之道,貴於精誠,嫌其擾亂,故必心虛而無他想,身靜而不言動。」必須「身靜」,必須保有、不能失去這樣靜定的心靈。簡單地講,切脈的人必須「無他想」、不能想東想西,不只沒有負面情緒、心中無絲毫擾亂,而且連念頭都沒有。所謂的「虛靜為保」,必須維持這樣理想的狀態才合適切脈。
那被切脈者是什麼狀況呢?如果你的性子是急躁的,那正常狀況,脈也會是急躁的。如果你的性子是遲緩的,脈就跟著是遲緩的。
《四診心法》提到平旦診脈之意義及醫家診脈應注意事項:「凡診病脈,平旦為準」,為什麼天剛亮就要把脈呢?天剛亮,人還沒活動,也還沒進食,這時候的脈象是最不被外在環境、被一切活動影響的,所以準度最高。而幫自己或對方把脈時,要做到「虛靜寧神」,心非常地靜定、沒有多餘的念慮。「調息細審」,心靜定了,呼吸就會跟著細、長、慢、勻、深,也就調和了。這樣的心、這樣的呼吸,才能覺知到自己或對方身體的一切狀況。
記得求學時代有一回到師長家做客。進去之後,他們就要求我:「璧名,切個脈吧。」我看到微笑對我的老師跟師母,可是這脈一切,我就忍不住笑了。我說:「老師,我進來以前,您很生氣是嗎?」哇,老師跟師母就噗哧一聲笑了出來,他們就不用裝了。老師說:「什麼事都瞞不過這丫頭。」老師開始對我叨唸:「妳進來之前,我正在跟師母起爭執呢。我愛吃煎魚,可是她就嫌惡油煙而不願意煎。」我學生聽到這個故事就怪我了:「老師怎麼沒有教我們生氣的脈象呢?」我告訴他們,這不是從指腹下知覺的,當你「虛靜寧神,調息細審」,你的手一搭上對方的脈,你的心就會感受到他的心情。因為那個生氣的氣息還沒有完全消散,將手搭在對方寸關尺上的你,就知覺到了。
接著來看《四診心法》裡面提到:「脈為血府,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重點就在「寸口動脈」。今天要學習的切脈,就是從每一個人手腕「寸口」部位的寸、關、尺下指的。這裡是手太陰肺經循行所在。
練習「切脈」觸摸脈象
「診人之脈,高骨上取,因何名關,界乎寸尺」。什麼叫「高骨上取」?(圖一)當你為自己切診,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托住右手,此時左手中指可以在右手腕側邊摸到右手拇指下方有個凸出來的骨頭,這就是「高骨」,也就是橈骨莖突。然後左手掌不動,僅有中指順著跟腕橫紋平行的方向往右手腕中間滑動,大約停留在像圖片上的位置(圖二),這個時候左手中指指腹觸摸到有脈搏跳動的位置就是「右關」了,而右關的位置剛好在「右寸」與「右尺」之間,「因何名關,界乎寸尺」就是這意思。
在《王叔和脈訣》這本書上提到「診他脈覆手」,要切的如果不是自己的脈,而是別人的脈,那你操作的那隻手是手掌朝下的,這就是「覆手」。「自看時仰手」,如果用自己的左手切右手的脈,右手是掌心朝上的,左手就從下面托住右手。崔嘉彥《崔氏脈訣》提到「初持脈時,令仰其掌」,被切脈、被診斷的手,手掌絕對是朝上的。
元代滑壽的《診家樞要》說:「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中指定關以後,再同時擺上食指和無名指在寸跟尺上。但這個說法我沒有採用,我採用的是明代李中梓的《脈訣匯辨》:「掌後有高骨對平處謂之關上,看定部位,徐以中指先下於關部」,先將中指落指在關上,接著「次以食指下於寸部,次以無名指下於尺部」,然後擺上食指,最後再擺上無名指。
為什麼會選擇《脈訣匯辨》的方法呢?要是自己把自己的脈,三隻手指對齊、平平放下就可以,不用管手指的先後順序。但如果切他人的脈,就要依照這個人的高矮胖瘦,來調整手指間距。李中梓提醒:「人長則下指宜疏」,如果這個人比你高、比你胖,就代表他的同身寸長於你,因此你落指的間距就會比較寬闊稀疏。相對地,「人短則下指宜密」,如果對方個兒比你小或很瘦,你落指的間距就要收得特別近,才能相應於對方的同身寸。
另外,就像學習樂器一樣,要為人切脈,就不能留指甲。就像李中梓所說:「指爪不可養長,長則指頭不能取齊」,如果指甲太長,指頭就不能對齊,因為會受到指甲的影響。「且沉取之時,爪長則按處必有深痕」,而且指甲太長在重按的時候,會把指甲掐進別人的手腕裡去。葉霖的《脈說》也說:「食指、中指、無名指爪甲不可留。」絕對不能留指甲,大家切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