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消費行為轉往電商,實體零售通路業者也積極轉往電商通路發展,觀察台灣電商銷售額及佔比,2022年達到近5,000億的高峰,在數位化腳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下,電商行銷似乎是不得不為的趨勢。
經歷了三年疫情下的「宅經濟」,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線下生活已恢復正常,電商市場重新進入O2O(線上線下整合行銷)的紅海市場,尤其是近年疫情迫使實體通路已多數完成數位轉型計畫,也開始在線上搶佔地盤,競爭態勢更加明顯。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電商有什麼方法讓自己突破重圍呢?
報復性商機不等於提升銷售
在疫情過後,各行各業期待的「報復性商機」並沒有出現,根據經濟部的統計,疫情結束後的2023年,網路銷售的成長率快速下滑,而且銷售金額開始下降,這個現象主要原因在於,疫情結束,民眾走出戶外,需要實體體驗的商品,還是回歸實體通路購買;另外,電商快速發展,造成彼此的競價競爭,整體成交金額下滑,同時產生優勝劣敗的紅海市場。
也因疫情期間部份商品的「超前購買」,影響了疫後市場的正常需求量。而全球經濟並未在疫情後大幅回升,中美貿易戰和俄烏戰爭等政治與軍事行動,影響了全球景氣的發展。
在疫情期間,許多產業受到影響,而將銷售寄望在電商市場,但一窩蜂的投資,雖然形成了電商交易量大增,但也因為急就章,而導致沒有策略支撐就急著投入一個新通路的情況發生,當疫後電商的需求開始下降時,沒準備好的廠商就會嚐到苦果。
更重要的是,電商是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只要網路上搜尋的到的商品,全球都是競爭者,也導致電商上的銷售,往往形成殘酷的價格戰,即使是贏了面子,也輸了裡子。
電商市場一定還是會逐年成長,只是在沒有特別的市場環境變化或是技術革新的狀況下,成長的幅度會縮小,但被疫情「嚇到」的廠商,一旦投入電商就沒有回頭路,在疫後的通路經營,是該好好思考電商的角色及應用的策略。
銷售的商品與客群是主要關鍵
先來看電商的角色。經營電商不能是因為實體通路受挫,就把希望放在電商,如果不清楚實體通路受挫的原因,就貿然投入電商,並不會解決銷售問題。例如:實體通路銷售不佳的原因,如果來自商品本身的競爭力,在商品競爭力沒有改善的情況下,投入電商只是把不適合的商品擴大露出,同時面對更多的競爭者,在網路資訊透明的情況下,失敗的結果可想而知。
如果實體通路碰到的原因是來客量下滑,例如:因為疫情影響或是當地市場需求縮小,投入電商,甚至是跨境電商,就有其必要性,但也不是投入電商就能起死回生,要有以下的經營策略:
1. 找出顧客客群,創造電商亮點:
商品行銷首重目標客群的釐清,經營實體通路的企業,會選擇商圈開店,經營電商也要有商圈的概念,不是把商品放到電商上架就可以賣的出去。
電商或是跨境電商,看似可以接觸無限的客群,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也有無限的電商可以選擇,為什麼要選擇你的電商,就是能否接觸到商機的先決條件。經營電商要先思考自己商品合適的客群特性,要自建電商還是在第三方電商上架、電商上架商品的挑選、電商的版面設計和購物流程等,都要針對目標客群來安排,要想像顧客只是從實體店面轉到電商消費,創造一個流暢且符合客群需求的購物介面和流程,會是吸引客群重覆進站的關鍵。
2. 解讀數據,集中行銷資源:
電商與實體通路最大的差別,是數據取得的方便性,以及購買行為的記錄。在實體通路,即使透過觀察,還是很難判讀消費者的偏好,但透過電商的網路足跡記錄,可以清楚的分析出個別消費者的偏好,這些數據分析都有助於未來的行銷資源分配,依據數據反應來調整電商佈局,包括商品選擇和購買流程調整,同時依據消費者的選擇和購買偏好,提供適合需求的商品再次溝通,提高購買率,才是使用電商最大的價值。
3. 分配商品佈局,訂定電商策略:
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電商銷售,特別是較高價或需要體驗的商品,例如:汽車、精品等,就不一定適合放在電商銷售,因為這類商品的價值更甚於價格,而且需要有「人」的服務來提升價值感。
若有實體通路搭配,就要選擇上架電商的商品別,不需要實體與電商的商品完全一致,而是要以互補的概念來創造行銷上的規模經濟。所謂的互補包括:
價格的互補:中低價商品放電商,高價商品放實體通路
資訊的互補:複雜資訊放電商,親手服務放實體通路
宣傳的互補:透過電商擴大知名度,藉由實體通路創造實際銷售
商品的互補:庫存商品放電商,主推商品放實體
若是純以電商銷售,就要考慮是自建電商還是透過第三方電商銷售,自建電商的好處是可以自己配置,但缺點就是流量也得自己創造;第三方電商的好處是流量較大,但缺點是同時面對競品的競爭。
因為所有電商的內容(特別是價格)是透明的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若採取多電商經營,也要配置商品,如:將需要曝光和大量銷售的商品放在第三方電商,而將價值性高且有代表性的商品放在自建電商;當商品庫存需要處理時,可以「讓利」給流量較大的第三方電商,透過自建電商的價格來「定錨」,讓消費者比較,而調降在第三方電商的庫存商品價格,在消費者自主性的「比價」效應下,可以促使第三方電商的銷售庫存去化速度提升。
跨境電商的機會在哪裡?
場景換到跨境電商,由於台灣市場量有限,許多廠商希望藉由跨境電商來提高銷量。事實上,跨境電商的經營是本土電商市場的延伸,並不是把在台灣電商販售的商品放到跨境電商就可以擴大銷量。
要經營跨境電商,同樣要有相同的觀念:分出目標客群、善用數據以及訂定電商策略,特別是跨境電商所要面對的客群更廣,競爭者更多,若不能掌握電商上的數據回饋,就會把資源投入茫茫網海,無功而返。
電商是銷售通路「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銷售不佳的解藥保證。有了正確的行銷觀念,不論是傳統通路還是電商,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