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7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企業永續決策的新思維 ESG影響力評價如何看?

在永續績效管理上,傳統上須透過決策來達成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成本效益分析,但企業在管理環境及社會等非財務資本時,皆採用計量的物理單位,例如:碳排放量、員工訓練時數、工傷等。對企業組織管理者而言,物理單位難以理解,且無法立即明瞭其對組織營運之風險,對一般利害關係人而言亦無法明確瞭解其立即危害。

 

影響力評價(Impact Valuation)是近年新興的管理概念,透過以因果關係為導向的衝擊路徑法(Impact Pathway)分析涵蓋經濟、環境及社會議題的跨域交集,從外部觀點(Outside-In)鑑別價值鏈活動為人類生活福祉帶來的正向與負向、潛在與實際及長期、短期的影響,並基於財務損益(Profit and Loss, P&L)思維將這些影響轉化為通用貨幣單位,建構以三重盈餘(Triple Bottom Line, TBL)為基礎且易於理解與權衡的永續績效管理模式。

 

邁向真正的永續,企業決策需要考量外部性

許多領先企業意識到當前衡量和報告方法的侷限性,開始採用影響力評價方法,將原本視為「外部性(externalities)」的環境與社會資本,透過貨幣化價值計算他們的社會和環境損益,目的是幫助實現更好的決策(RobecoSAM, 2017),而這個更好的決策,是能夠讓企業與社會取得一個平衡,建立在共享價值的願景。

 

知名運動品牌PUMA為全球首家透過環境損益(Environmental Profit & Loss, EP&L)概念評估業務活動相關外部性價值的企業(PwC UK, 2015),其母公司Kering自2012年起將此概念整合至集團經營決策,他們認為環境損益評估使其了解到產品設計、採購決策、製造研發階段的實質價值,以實現負責任的採購政策和提高工業流程的最佳管理與環境效率,並設定至2025年整體供應鏈環境損益足跡減少40%的目標(Kering, 2018)。

 

荷蘭塗料製造商Akzo Nobel(2017)認為,透過科學為基礎的虛擬價格,對價值鏈活動進行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面向的損益評估(3D P&L),將有助了解價值鏈中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以評估投資決策如何創造更多價值並降低風險;荷蘭銀行(ABN AMRO, 2017)認為傳統損益僅為股東創造財務價值,而整合性損益(Integrated P&L)則可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財務及非財務價值且具有可比較性,該工具有助於辨識業務活動對各類利害關係人產生的正負面影響,以做出為利害關係人創造長期價值的商業決策。

 

諾華製藥集團則認為社會、環境及治理(ESG)已成為公司成長的驅動力,並將其視為可開發兼顧盈利與服務社會的新產品及商業模式的機會,而永續影響力評價的概念是幫助其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Novartis, 2020)。

永續影響力評價思維(VBA, 2021) 永續影響力評價思維(VBA, 2021)

響力評價的新應用

伴隨這股國際標竿企業的永續管理與應用趨勢,近年各企業亦逐漸將永續影響力評價思維整合至公司經營管理決策中。分別從製造業及金融業各挑選一家企業案例進行整理分析。

 

對製造業來說,原物料取得及生產營運過程需高度仰賴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其衍生的環境足跡可能對這些自然資本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台積公司(2022)指出,其自2018年起導入環境損益管理工具評估全球晶圓廠生產過程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性,評估面向包含溫室氣體、空氣污染、廢水污染、廢棄物及水資源耗用等五類環境議題所衍生的碳社會成本及人體健康損害成本。

 

2019年進一步延伸至上游供應鏈,透過環境延伸投入產出法(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 Output, EEIO)找出供應鏈環境熱點,並優先針對環境影響顯著性較高的供應商擬定盤查計畫,輔以生命週期評估(LCA)衡量供應商生產過程投入與產出衍生的環境外部性影響。結果顯示,該公司2021年因生產營運過程衍生的環境外部性約為新台幣162億元,主要影響因子為製程用電需求及製程氣體的使用,透過各項綠色創新方案的持續推動,每單位產品環境外部性相較2017年已減少18%。

 

在供應鏈方面,2021年來自採購需求伴隨而來的環境外部性約為新台幣143億元,其中以化學製品業占整體供應鏈近50%最為顯著,台積公司針對關鍵供應商進一步盤查分析,發現阻稀釋劑、硫酸與顯影液等大宗化學品的環境外部性貢獻最大,而原物料於製程中的耗損、輔助原料的種類與用量及製程設備能耗則為主要影響因子,並將透過環保主題稽核,協助供應商找出製程最佳化及環境足跡最小化的機會。

台積公司環境損益評估模型(台積公司,2022) 台積公司環境損益評估模型(台積公司,2022)

身為驅動產業經濟發展的推手,透過將金融資本導引到不同行業,使金融業對各產業實踐企業永續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繫與影響。富邦金控(2022)應用影響力評價針對其價值鏈活動進行評估,發現2021年共創造新台幣10兆元的淨正向影響(Net Positive Impact),其中97%來自金融商品、服務與投融資,包含推動產業鏈超過新台幣9兆元的產值增長、創造約274萬個就業機會及新台幣1.3兆元的薪資收益,但產業鏈供需過程所耗用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汙染,也衍生新台幣5,213億元的社會成本,分析結果突顯出金融業運用其核心職能擴大永續投資效應,以驅動產業邁向永續的重要性。

 

此外,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為協助產業加速低碳能源轉型,該公司2021年共投入新台幣360億元推展再生能源,投資金額相較前一年度成長超過2倍,約可避免溫室氣體排放共87萬噸,等同於避免支出新台幣13億元的社會成本補救因碳排放造成的氣候或環境汙染問題。富邦金控認為,透過影響力評價,不僅可洞悉投入各種再生能源所創造的減碳效益及真實價值,並期望逐步納入商業策略中,落實影響力投資,除了支持政府脫碳政策、促進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更能真正對整體社會創造正向影響力。

 

目前企業對於自然與社會資本評價工具的認知,仍屬於萌芽階段。伴隨國際上針對永續影響力評價的發展,以及希冀企業能夠創造更多正面價值的呼聲下,自然與社會資本評估已經成為企業必須了解的工具,且是當前企業追求永續經營的重要環節。

 

永續影響力評價將有助於企業辨識自身及價值鏈對自然與社會衝擊的影響,並且透過貨幣化展現一致性的可比較基礎,以透明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營運活動對社會與利害關係人所產生的正向(positive)或負向(negative)價值,亦可符合國際投資人的期待與要求。

富邦金控低碳投資減碳效益(富邦金控,2022)富邦金控低碳投資減碳效益(富邦金控,2022)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