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做為轉型的驅動力——「永續」,其重要程度劇增。永續並非新議題,許多隱形冠軍早就在這個領域耕耘。傳統上,永續向來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這樣的觀點漸漸被更廣泛的看法取代,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企業治理(governance)層面都涵蓋其中,以縮寫ESG表示。甚至有人提出「永續就是下一個數位化」。
永續做為重大的轉型
永續有觸發巨幅轉型的潛力,如同數位化一樣。探討何謂負責任的管理時,諸如經濟與生態間的衝突、複雜度過高、非預期結果、風險、障礙、還有用人問題等關鍵字彙與用語會一再出現。這個必要的轉型,要靠資格條件不同以往的新員工,同時針對現存員工的特定能力訓練才行。顧客們也需要接受再教育,接受新的技術與流程,同意付錢取得更具永續性的解決方案。
消費者對永續的興趣也日益增加,不僅透過聯合抵制的手段懲罰有違永續的行為,同時也透過更高的購買與付費意願,獎勵好表現。的確,部分攸關永續的消費者需求或許不過是嘴上功夫,卻沒有付更多錢的意願。然而,價值觀現正趨向更為言行一致,年輕人尤其如此。
除了消費者要求之外,還有許多驅動永續的力量。當前各地政府針對環境保護、勞工保護(供應鏈法案),以及企業治理(參與董事會的女性名額)方面都制定更嚴厲的法規。另一個強大的推力來自於零售業者,因為它們力求供應商提供永續產品與流程。最終產品的製造商,也開始施壓自己的供應商。如:個人護理產品的生產商就會要求,以可生物分解材料製成的容器取代塑膠容器。
投資者與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雖然較不明顯,卻日益重大。《哈佛商業評論》稱為「投資者革命」(Investor Revolution),還說「股東們愈來愈看重永續」。德國證券交易所集團的Börse AG收購了主張要特別看重ESG原則的ISS(Institu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藉此展現其對永續的投入。銀行在核貸時,愈來愈注意要遵守ESG原則,同時也會提供較低的利率,嘉惠ESG評等較高的對象。好的ESG評等被視為是抵抗危機的指標之一,而新冠疫情進一步使得永續益發重要。
從ESG評等看公司績效
以永續為主題,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發展而成。諸如「永續隱形冠軍股票基金」或「歐洲永續股票基金」這類投資基金,就以永續做為它們主要的定位屬性。有些專門的ESG評等機構本身就是隱形冠軍,例如Sustainalytics、摩根士丹利、ISS-oekom或Vigeo Eiris。德意志銀行總裁索恩如此說道:「我個人相信,不到5年,ESG評等會變得跟信用評等一樣重要。」
然而,ESG評等尚屬初期發展階段。有位專家如此評論道:「ESG評等實務上是有爭議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家的評等有時存在極大差異。」對投資者而言,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永續是否值回票價。有些觀察人士認為,「永續會吃掉報酬」的說法是早就不再成立的迷思。根據實證研究,永續投資的長期表現較佳。有一份研究比較了不同永續評等股票18年間的表現,做出這樣的結論:「永續評等高的股票表現往往遠高於永續評等較差的股票。」另一份研究證實了這個結論:「從2014年到2017年,歐洲或北美的ESG投資都比其他形式的投資表現更優。」這份研究也發現,ESG評等最高的股票獲利也最佳。
永續產品與流程
隨著全球人口成長,水與土地變得更加稀缺,而物種滅絕正威脅著人類的存在。例如,許多人改吃純素飲食。歐洲豆腐市場的領導品牌隱形冠軍台風豆腐(Taifun-Tofu)這類公司,就趕緊把握這個趨勢。豆腐是黃豆製成的,而德國一般無法種植黃豆。在與霍恩海姆農業大學合作育種研究10年後,開發出自己的黃豆品種,適合在德國氣候下栽種。如今,這項創新已獲核准,以後就能建立生產豆腐用的當地原料基地。
廢棄的可用衣物是資源的一大浪費,二手衣市場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之一。事實上,這個市場過去5年以來已經全球翻倍,達280億美元,預計接下來5年會成長到640億美元。戶外服飾的歐洲市場領導者環球旅行家(Globetrotter)就積極接納這個趨勢,販售所有相關戶外品牌的退換品與二手品。永續長艾可.博德(Aiko Bode)表示:「我們的目的在於提升現有資源的永續與長期使用。對我們來說,再利用高品質的二手產品,並沒有廉價貨的形象,而是表現出一種有意識的、生態永續的生活風格。」參與其中的所有成員必須共同合作,永續才有可能貫徹實施。
社會面的永續
從永續的社會面來看,隱形冠軍有兩個重要的特性:第一,每年2.7%的員工離職率不只是忠誠度指標而已,還可視為高員工滿意度的有效表現。只要有可能,隱形冠軍都會避免裁撤員工。這樣的做法有助於贏得國際重視,也協助刺激德國在2008~2010年的全球經濟大衰退後快速復甦。第二,隱形冠軍強調教育訓練。相較於一般的德國公司,它們的學徒計畫員工多出50%以上。
隱形冠軍不光是納稅人而已,同時,就文化、運動,還有社會事務方面,它們對社群與社會的永續發展也多有貢獻。永續並非終將達成最後共識的任務,但它會驅策隱形冠軍們將自己的產品與流程改頭換面。就這個意義來說,轉型驅動力也就是創新。
創新是第一要務
想要成為隱形冠軍,唯有透過創新才行。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只著眼於產品創新,就能維持隱形冠軍的地位。捍衛市場領導地位,得靠著在價值鏈的各個階段與顧客利益不斷創新,流程、成本、服務、行銷及人力資源等都包括在內。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認為,80%的隱形冠軍堪為創新者。
我們難以透過量化的方式衡量創新。就產品來看,最有效也最普遍存在的創新能力衡量標準就是專利。儘管專利的重要性因產業而大有不同,但在許多隱形冠軍活躍的技術領域當中,重要性最高。
我們從2010年到2019年期間,每百萬居民的歐洲專利數量,來看看各國的表現。瑞士大幅領先。原因之一是,瑞士從2001年到2010年間,約有1萬8000名活躍的專利發明者移民遷入。瑞士的相關稅賦較低,吸引大量專利申請,也促成了它的領導地位。瑞典、德國、荷蘭、奧地利排名在後且相距甚遠。
專利並非一律平等。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檢視了「世界級的專利」,也就是被定義為「所有專利中最重要的前10%」。基金會以恩斯特(H. Ernst)與奧姆蘭(N. Omland)開發的方法為依據,參考內容包含市場覆蓋率、其他專利申請中的引用和類似標準。研究範疇包括58個未來的技術領域:風力發電、機能性食品、物聯網(IoT)、區塊鏈、炭與石墨烯、無人機和理性藥物設計。
不過,這份研究揭露了歐洲與德國相對不佳的總排名。美國毫無疑問地依然是「專利強國」,東亞迅速追趕中。歐洲僅在風電與機能食品方面位居前頭。德國雖然還是最強的歐洲專利強國,但全球排名卻逐漸落後。2010年,德國在58個技術領域中的47個裡,位居擁有最多世界級專利的前三名,2019年只剩下22個,減少了一半以上。
歐洲與德國的弱點不在研究,而是商業化。美國和大陸往往能快速地將新概念轉化為成功的產品與公司。這項研究反映的是,德國和歐洲的公司在未來市場中恐將居於弱勢,不少隱形冠軍也是。在未來的市場中,鮮少有年輕公司具有像傳統隱形冠軍那樣的創新能量。
想要時時進步、最終至臻完美,持續不斷是為關鍵。顧客是隱形冠軍非常重要的點子發想來源,深深參與著創新流程。這非靠以信任為基礎的關係不可。雖然隱形冠軍的人力與財務資源有限,卻證明自己是傑出的創新者,這與它們用不同方式設計創新流程有關。比起大型的公司,隱形冠軍的創新能力高出了好幾倍。
本文出自:《隱形冠軍2.0》/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