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料本來由國外進口,早期主要用於裝飾銅胎器物,清代康熙時期將琺瑯彩料繪製於瓷胎上,創燒出瓷胎畫琺瑯之新品類,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宮廷專屬的高檔瓷器。
清代琺瑯彩瓷器的製作程序分為二個階段,首先在景德鎮製作素白的胎體,運至北京後,由宮廷技師繪畫琺瑯彩紋飾,再燒製而成,成品風格會隨著皇帝的品味而改變,本文選取康、雍、乾三朝的作品,介紹此一品類的特色。
一、康熙朝銅胎琺瑯器
康熙皇帝是史上有名的博學皇帝,喜歡鑽研西方科學與藝術,仿製歐洲傳來的器物,尤其熱衷琺瑯的製作,將琺瑯彩料繪於各種胎質器物上,其中以銅胎琺瑯和瓷胎琺瑯的關係最密切。
圖一為清代康熙時期的銅胎琺瑯彩粉地牡丹紋碗,此器呈直口、弧壁、深腹、圈足之狀,以銅製作胎體,內部為綠松石般的淺藍色,外壁以粉紅色為地子,襯托由藍、綠、紅、黃、白等色彩構成的纏枝牡丹紋。
康熙時期的銅胎琺瑯器以牡丹、月季、蓮荷等花卉作為紋飾的題材,繪畫筆觸精細,釉色明麗,對瓷胎畫琺瑯的產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二、康熙朝琺瑯彩瓷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有瓶、杯、碗等品類,以碗居多。此時的琺瑯釉彩仍由國外進口,紋飾題材和布局都與銅胎琺瑯器類似。
圖二為康熙時期的琺瑯彩黃地牡丹紋碗,此器典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碗口微敞,器壁以圓緩的弧度向下收窄,腹底具有圈足。碗的內壁和圈足內部皆施透明釉,口足留有白邊,外壁以琺瑯釉繪畫牡丹紋飾。
四朵大型牡丹平均分布於碗的外壁上,以茂盛的枝葉相接為連續性的圖案,花葉顏色有紅、藍、紫、綠及豆青等色,利用含砷的玻璃白釉調出濃淡的色調,圈足內底處用藍料書寫「康熙御製」四字雙框款。
從現有的傳世品來看,康熙琺瑯彩瓷只繪花卉,花瓣填色層次分明,主紋之外常加底色,尤其黃底最能代表帝王身分,紋飾立體,風格強而有力。
三、雍正朝琺瑯彩瓷
雍正皇帝也喜愛琺瑯彩瓷,延續前朝的基礎繼續鑽研此項工藝,即位六年,清宮造辦處已經能夠煉製琺瑯彩料,顏色種類比原來進口的彩料增加許多,繪畫風格也有所改變。
圖三為雍正時期的琺瑯彩松竹梅橄欖式瓶,此器典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圓形瓶口,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外擴為橄欖狀,器底具有圈足,足底書寫「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排青花雙圈楷書款。
瓶體內外皆施透明釉,外壁用紅、綠、褐、黑等琺瑯釉彩繪畫蒼松、翠竹及梅花,組成一幅歲寒三友圖。頸部墨書「上林苑裏春長在」七個字,詩句上、下方用胭脂彩畫成三個印章式款。
雍正時期的瓷胎畫琺瑯有碗、盤、瓶等器物,紋飾圖案大多採用詩書畫合一的形式,器面大片留白,風格清秀雅致。
四、乾隆朝琺瑯彩瓷
乾隆時期陶瓷工藝發展到了高峰,器形豐富精巧,彩類十分純熟,早期的琺瑯彩瓷延續雍正時期的紋飾題材,以詩書畫印呈現儒雅的氣韻,晚期則引進西洋畫法,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圖四為乾隆時期琺瑯彩開光人物紋葫蘆瓶,此器典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圓形小口,頸部短,腹部呈扁形的葫蘆狀,左右兩側附加綬帶形雙耳,器底有方形圈足,足內書寫「乾隆年製」四字二排雙框藍料款。
瓶身內部施透明釉,外表以琺瑯彩裝飾。葫蘆形的腹部正背兩面及左右兩側皆用花邊開光,上腹開光繪畫折枝菊花和折枝牡丹紋,下腹開光繪畫風景人物圖,開光外側繪畫細密的膚色錦地紋,風格細膩繁複。
此器的琺瑯彩繪具有深淺變化,尤其人物面容運用光影明暗營造立體效果,呈現華麗的西洋女子形象,是乾隆晚期的特色。
五、單色琺瑯彩瓷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除了用各種琺瑯釉料繪畫彩色紋飾之外,也有使用單一色料,如紅色或藍色的琺瑯釉,在瓷胎上繪畫紋飾,燒成單色的琺瑯彩瓷。
圖五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時期紅料山水碟,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傾斜向下收窄,盤腹略淺,底部平,具有圈足,胎體細緻,釉面潔白瑩潤,圈足內部書寫「乾隆年製」四字二排雙框藍料款。
瓷碟內部用紅色琺瑯彩繪畫山石、草木、小屋及人物所組成的山水風景圖,畫面留白多,留白處墨書「晚峰晴露巔」五字,詩句首尾處用紅彩畫成三個印章式款,具有傳統文人詩書畫的雅致,是此類單色琺瑯彩瓷的特色。
琺瑯彩瓷的原料珍貴,製程嚴謹,品相極為精美,是康、雍、乾三朝的御用瓷器,也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瑰寶。下期將以五彩為題,介紹明清時期五彩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