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應該只是酷炫,或只為商業利益服務。在全球不同的角落,也有一群胸懷善意的創意人投入社會改造與人道救援活動,利用設計之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小太陽 讓設計的善意大放光明
北歐知名藝術家歐拉福.艾里爾森(Olafur Eliasson)擅長以照明等裝置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天氣計畫」就曾在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創下參觀人次衝破兩百萬的驚人紀錄。在藝術圈闖出一番名號後,他將目光轉向人道慈善,在2012年與太陽能工程師歐坦森(Frederik Ottesen)聯手發起「小太陽」計畫,六年來以「設計」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還有11億以上人口缺乏獲得電力的管道。而非洲等地的第三世界國家常以煤油燈作為照明,光是南非每年就有超過二十萬人在與煤油燈相關的意外中受傷或蒙受財產損失。
更可怕的是,一盞煤氣燈一晚所產生的煙塵,就跟一天抽上四十根香煙沒什麼兩樣,長此以往對身體的戕害可想而知。「小太陽」計畫,意在藉由簡單但深富實用性的設計,改善第三世界人民處境,它的核心產品,其實就是可一再充電使用的隨身型太陽能燈具。
艾里爾森在初期將它設計得十分討喜,向日葵的造型很快被廣為接受;後來「小太陽」成立基金會後又發展出可為手機充電的行動電源版本。2017年續推出第三款設計——「鑽石小太陽」(Little Sun Diamond),除是重量最輕的版本,體積也更迷你,直徑不到八公分。艾里爾森為它配備多角水晶稜鏡,並附上支架可在平面立起,或也可以繩子串起,隨身吊掛成為「穿戴式照明裝置」。
「小太陽」系列不限於開發中國家使用,它被設計得堅固耐用、能抵抗各種天候,因此在歐洲與北美常用作學童的太陽能發電教材或戶外野營照明,也可當作背包客旅行配備;在非洲鄉間則於夜間產生照明力量,讓人們的生活不再只是一片黑暗。根據推估,每顆發亮的「小太陽」能為發展中國家或流離失所的難民學童多爭取到一小時的夜間學習時間。
它的營運模式是,從已開發國家的銷售金額,取出部分補貼低度開發國家的發售,讓人們得以可負擔的金額進行購買。這也就是說,在美國、歐洲、日本、澳洲等已開發國家的「小太陽」售價較高,但到非洲等地則會比較便宜,深入更多家戶。目前該計畫已在撒哈拉周邊培訓出六百多處分銷商,除以微型創業模式將光明帶進落後地區,也藉由村落的銷售,刺激整體經濟發展。
六年下來,這項社會企業計畫已散播出50萬顆「小太陽」,在非洲撒哈拉周邊以及衣索比亞、塞內加爾、南非、盧安達、布吉納法索等國改變了百萬人以上生活。只要在日光下集電五小時,就能產生五小時的照明,藉此清潔能源取代危險又不環保的煤油燈,增加人們求學、就業、社交與接受健康照護的機會。
神奇濾水書 讓用水不再危機四伏
除了電力尚未全面普及,時至今日,每年還有十億以上人口蒙受飲用水不潔而致病之苦,其中大約有18億人缺乏乾淨水源,而因水源染病致死的案例中,就有高達九成為五歲以下孩童。
缺乏潔淨水源不只影響健康,也會嚴重拖累社會發展。像是非洲低度開發地區,女性每天要花上六小時汲取水源,因此四名女童當中,往往只有一名能完成小學教育,造成每三名成人文盲,就有兩名為女性。而根據推算,其實只要女性識字率每增加10%,就能讓經濟成長率增加3%,發展淨水技術,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大有關係。
為了讓未開發國家不再受缺乏乾淨飲水所苦,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丹科維奇(Theresa Dankovich)發明一種神奇濾紙,而這種濾紙後來又神奇變身為一本「書」,成為兼顧人道關懷與設計創意的獨特發明。
丹科維奇的專長領域是「奈米粒子」科技,她想到將具有強效殺菌的奈米銀(Nano Silver)塗佈在淨水濾紙上,實驗過後發現效果良好。後來紐約DDB廣告公司設計師賈特賽(Brian Gartside )看到這項發明後,自告奮勇為其加上創意設計,他提議將淨水濾紙裝訂成一本《可以喝的書》(The Drinkable Book),翻開後書頁會出現「吃飯前請洗手」、「將垃圾遠離水源」等警語,以向使用者持續宣導,推動公衛教育。
使用者只要撕下書頁,插入特製濾盒底部,蓋上壓力板,就能濾出適合飲用的水質。如果以一本書20頁、每半頁可用上一個月推算,每月約可濾出100公升淨水,足足可供一位成人喝上三年。因此在可有效濾除細菌、生產成本低廉的效益下,《可以喝的書》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可期。
輕盈集水塔 帶來永續潔淨水源
不只濾水技術以「設計」之力增加更多的便利性與教育性,建築師也更積極貢獻專業,提出為用水「開源」解方。
義大利建築師維多利(Arturo Vittori)在走訪衣索比亞東北部高原極偏遠的Dorze村後,萌發設計集水塔的想法。他看到當地女性與孩童為取得水源,往往需要每日長途跋涉,十分費時費力;而辛苦取得的水源,往往又受到動物或人類穢物的汙染,用水安全非常缺乏保障。
於是他以生長在當地的瓦卡樹為名,發起「瓦卡水計畫」(Warka Water Project),設計出一款奇特的集水高塔,為落後地區提供乾淨飲用水源。這種輕量結構無須電力,只要藉著連小孩都能完成的簡單綁紮,便能組合出竹條構成的主結構。
整個12公尺高的塔身看來雖然壯觀,但主體其實非常輕盈,只有80公斤,只需三人便可輕鬆移動。在塔身披上一層聚酯纖維網布後,每當有陣雨、雲霧、晨露經過,便能憑藉水氣凝結的原理「捕捉」大氣的溼潤與水分,水滴積少成多後便在地心引力下匯入集水塔底層蓄水槽。塔身下半部也延展出具遮蔽效果的天幕,除可在水珠穿過布面時進行濾水,也能減少集水槽的水分蒸發。
維多利自2012年開始製作集水塔原型,在不斷實驗下,終於在2015年於衣索比亞Dorze村進行實測,持續優化設計細節。他表示在修正設計的過程中,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完全不搭鷹架、不用機械,只靠手工組構塔身,於是他利用2D、3D軟體進行模擬,加快了設計的修正進程。最後維多利決定在設計修正至最佳狀態時向公眾開放設計細節,讓所有需要的社區都可免費學習如何製作這種集水塔,以永續環保設計,改善偏遠地區人民的生活。
更佳避難所 為難民安身立命
「更佳避難所」(Better Shelter)是一項計畫,也是產品名稱,它採用宜家家居多年來最擅長的平整包裝與組裝家具概念,讓整幢臨時住屋包括牆板、樑柱支架、零件都可被收入平整包裝,方便運送至災難或難民營現場,快速架起牢固的組合屋。
雖然一組要價需要1,250美金(約3萬7千元台幣),但它的耐用時間比帳篷增加六倍,至少可使用三年,同時容納五人入住,有效為近年不斷湧現的難民提供棲身之所。
其實拆解來看,「更佳避難所」再簡單不過,只是強韌的鍍鋅鋼製骨架、經過防紫外線侵蝕與絕緣處理的聚丙烯板,加上屋頂一組太陽能發電板而已。但是它比帳篷更安全,不但能固定在地面,更為穩固,而且牆面比帳篷布面更堅實,能暫時保護居住者免於暴力攻擊、侵害,對使用者更有保障。
宜家家具累積多年產品開發經驗,擅長將各種家具拆解成最適合平板包裝的型態,在急難救助上很容易派上用場。這款17.5平方公尺(約5坪)的臨時住屋,可被塞進兩組紙箱中,每隻紙箱大概只有80公斤,只要四名人手就可利用常見的六角板手,按照圖示在四小時內搭起避難小屋。
這項產品推出以來,已有數千組臨時屋被送往伊拉克,安置逃離伊斯蘭國組織迫害的難民。它同時也在非洲吉布地(Djibouti)大大派上用場,收容眾多逃離葉門內戰的難民。正因如此結合人道關懷與設計,「更佳避難所」被紐約當代藝術館納入永久典藏,並贏得倫敦設計博物館頒發的Beazley Design of the Year等獎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