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出現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誌之一,其誕生和發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需求,是隨著經濟、意識形態和科技水平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當今博物館的功能可以大致劃分為:收藏、保存、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及社交等七項。但無論是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Ptolemy I Soter)建造的繆斯神廟,還是16世紀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建立的烏菲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y),甚至到1683年設立在英國牛津大學內的阿胥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收藏和展示一直是博物館發展中不變的主題。
常設展是博物館成立的必要條件,專注於對歷史或某領域知識的記錄,也是流傳後世的史料及教育資料,是一家博物館標誌自身特色的主要手段。但是,由於常設展形式及內容相對固定,同時和常設展配套的研究及教育活動對原創性要求較高。因此,在現今「快餐化」的博物館建設和展覽熱潮中,常設展往往被忽視。反觀當下,很多業界博物館工作的首要任務忙於引進西方或其他機構既有的「現成」展覽,導致博物館原創精神缺失,熱門的展覽反復被不同機構引進,缺乏新意,博物館場館逐漸淪為場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弊端。
震旦博物館以古器物學為立館之核心,圍繞此核心多年來有計劃、有目的的收藏文物,策劃展覽,對常設展的局部更新及調整從未間斷。自2013年10月開館至今,常設展每年均有調整,希望提供給博物館忠實觀眾「常來常新」的參觀體驗。
三樓的歷代玉器常設展是震旦博物館展品數量最多,時空跨越最廣的常設展,此展覽一經推出即受到各界好評,2013年榮獲上海市文物局頒發的「上海市博物館陳列組織獎」。為了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2017年12月博物館經過篩選、討論,從香港佳士得「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專拍會場中,拍得紅山文化重要玉器兩件。這兩件玉器為獸面紋玉環及獸形紋玉佩,它們流傳有序,多次參加海內外重量級展覽,並被相關研究文獻著錄。2018年4月震旦博物館工作團隊已將此兩件玉器精品調整為常設展展品對外展出。
圖1_獸面紋玉環 此次更新的獸面紋玉環(圖一)是紅山文化中較為有設計感的一類玉器,這件玉環玉質已經整體白化,玉環外雕琢立耳、大眼、扁闊嘴的獸面,五官特徵和同時期的豬龍一致,1995年曾作為展品展出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展覽之中。
圖2_獸形紋玉佩 另一件獸形紋玉佩(圖二)也是紅山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件器物長達20公分,實屬同類器物中之罕見。獸形紋玉佩整體為青黃玉質,總共包含三個動物形象:中間獸面由渦形雙眼、五對牙齒及兩個單尖彎鈎組成;器物的左上角及右上角還分別有兩只側面的龍首形象。考據其同類器物的出土信息,得知獸形紋玉佩出土於墓葬中墓主的上臂區域,同時考慮到其具有邊薄似刃的勾卷,而推論它可能同斧鉞的功能相似,用來標示一定的等級及權利。
常設展是評價一家博物館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沒有常設展,博物館就會淪為場地。充分發揮常設展的作用,不斷調整優化,才是博物館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