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所建立,領土包含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由於疆域遼闊,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對外貿易十分繁榮,使外銷瓷的生產和輸出推上新的高峰。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元代外銷瓷以海上貿易為主,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尼、中東、埃及等地,都是元代外銷瓷的市場,產品包括青白瓷、青花瓷、青瓷、黑釉瓷及磁州窯系等器物,本文選取五種器類介紹元代外銷瓷的特色。
一、元代青白瓷
青白瓷盛行於宋代,以景德鎮和南方沿海窯口為主要的生產地點,因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而得名,是銷售內地與海外的重要商品,到了元代繼續發展,產品常見於國外遺址。
例如圖一為元代青白瓷黑褐斑點小蓋罐,此器為菲律賓私人博物館藏品,造形包含罐蓋與罐身二部分,罐身呈圓口、短頸、鼓腹上提之狀,罐蓋近似倒扣的荷葉,頂部突起枝梗般的蓋鈕。
罐蓋和罐身表面皆施青白色釉,局部添加鐵褐色的斑點,成為青白瓷褐斑裝飾。此一裝飾技法盛行於元代景德鎮,產品大量銷售東南亞地區,類似的器物在景德鎮與菲律賓都有出土,兩地的供需關係頗為清楚。
二、元代青花瓷
青花瓷是用鈷為顏料,在白色瓷坯上繪畫紋飾,罩上透明釉後,高溫燒成的釉下彩繪瓷器。它的起源雖然可以上溯至唐宋時期的藍彩陶瓷,但是真正的青花瓷器直到元代中晚期才大量興起。
元代青花瓷器不僅在國內銷售,也遠銷東南亞、中東、歐洲及南非等地。例如圖二為元代的青花蕉葉瓜果飛鳳紋菱口盤,此器是伊朗國家博物館藏品,盤口往外翻折,口沿做成菱花形,器壁圓弧收窄,腹部較淺,底下具有圈足。
盤的折沿處環繞一圈青地白花之串枝花卉,側壁則為枝葉互有交纏的青地白花纏枝牡丹紋,內底處繪畫蕉葉、瓜果及鳳鳥為主紋,藍色部分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塗繪而成,顏色深濃靚麗如藍寶石。
元代青花瓷既有中國傳統式樣,也會因應外銷市場需要而製作特別的器物,如此類體型碩大的青花盤,正是景德鎮窯場配合中東飲食習慣所生產的器物。
三、元代青瓷
青瓷創燒於東漢晚期,以浙江省的越窯最為著名,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宋代以後極為普遍,南北各地都能大量燒製,元代繼承宋代的基礎,產品廣銷國內與國外。
例如圖三為元代貼花龍泉大盤,此器是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藏品,盤口往外翻折,器壁圓弧收窄,盤腹略淺,底下具有圈足,表面施青色釉料之外,還以貼花龍紋、祥雲及朵花紋為飾。
此盤體型較大,胎土灰白,釉色青綠帶黃,貼花部分並未上釉而呈現露胎之狀,因其土質含鐵量略高,經過高溫燒製為橘紅色,與青綠帶黃的釉色產生鮮明的對比。此類青瓷大盤在中東地區及中國龍泉窯遺址都有出土,是元代龍泉窯銷往伊斯蘭地區的產品。
四、元代吉州窯
吉州窯的窯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古代屬於吉州而得名。此窯創燒於唐代,盛於宋代,宋末元初一度停擺,之後又恢復運作,產品種類十分多元,以黑釉瓷著稱於世,也是當時的外銷商品之一。
圖四為元代的吉州窯玳瑁釉梅瓶,此器屬於韓國新安沈船出水文物,瓶口微敞,頸部短,肩部圓緩向下傾斜,腹部深長且上寬下窄,表面釉色以黑釉為主色調,黑釉之中散布許多不規則的黃褐色釉斑,呈色斑爛如海龜的背殼,習稱「玳瑁斑」。
玳瑁斑屬於吉州窯黑釉瓷器的裝飾技法,在吉州窯遺址出土物中可得到印證。而新安沈船是元代時期赴日貿易的商船,證明此器是由吉州窯生產,並外銷日本的商品。
五、元代磁州窯
磁州窯是宋元時期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產品從宋代就已經開始銷售海外,到了元代,雖然器形品類和裝飾技法有所演變,其所生產的器物仍然透過海路,運至國外販售。
例如圖五為元代的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龍紋罐,此器由韓國新安沈船打撈出水,圓形罐口,頸部短,肩部圓緩朝外擴出,鼓腹上提,腰部以下收窄,表面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用鐵著色劑繪畫雲中行龍之圖案,罩上透明釉後燒成白地黑花的裝飾。
此器的形制紋飾屬於中國傳統風格,粗土細作的技法及白地黑花裝飾則為磁州窯的特色,可知此器是由磁州窯生產、外銷日本的商品。
元代承襲宋代的基礎,大量外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及磁州窯系產品,並針對伊斯蘭地區和東南亞人士的需求,製作不同的青花瓷器,使產銷兩端形成特殊的對應關係。下期將以明代為題,介紹明代外銷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