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的發展起源早,歷史十分悠久,唐代以後更加成熟,窯廠遍布南北各地,無論器形品類或紋飾釉色都很豐富,許多產品隨著中外交流的腳步輸出海外,成為外銷世界的貿易商品。
宋元時期,陶瓷器的外銷市場逐漸擴大,銷售數量也大幅成長。到了明清兩代,外銷瓷已經遍及東亞、東南亞、中亞及歐洲等地,成為中國古代十分重要的經濟產業。本文即依時代先後為序,說明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外銷瓷概況。
一、唐代外銷瓷
唐代的貿易瓷器銷售亞洲和非洲,如日本、朝鮮、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都曾發現唐代陶瓷破片,其中以唐代沈船「黑石號」的規模最受矚目。
黑石號是阿拉伯商船,中唐時期行駛於中國至中東地區之航線,在返回阿拉伯途中沉沒於印尼海域。船上滿載許多貨物,其中六萬多件是中國陶瓷,計有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縣窯及廣東窯口所生產的彩繪瓷、青瓷、白瓷、白釉綠彩陶瓷,與少量青花瓷等物品。
例如圖一為唐代的長沙窯貼花執壺,此器為「黑石號」沈船出水器物,圓形壺口,口沿微向外敞,腹部狀如圓桶,器底平,肩上附加方形壺流、雙繫耳及曲柄,表面塑貼椰棗泥片,並施青釉與褐彩裝飾。
將唐代外銷陶瓷與中國本地產品對照,二者的造形紋飾完全一致,顯然當時對外貿易的商品都是國內所流行的陶瓷類型。
二、宋代外銷瓷
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陶瓷出口東亞、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等地,產品包含景德鎮窯、龍泉窯、耀州窯、吉州窯、建窯、漳州窯、磁州窯,以及廣東福建沿海窯口的產品。
例如圖二為南宋建陽窯的黑釉碗,此器由「新安沈船」出水,碗口外敞,器壁傾斜收窄,碗腹略深,器底有小圈足,胎體顏色深暗,質感堅硬厚重,表面罩黑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層厚而往下垂流至下腹部,流釉頓住處呈鼓突狀。
「新安沈船」是十四世紀早期從中國開往日本的商船,船隻沉沒的年代雖屬元代,但是此件黑釉碗的形制與胎釉特徵都與宋代建窯的產品相同,屬於宋末元初的貿易商品之一。
其他還有大量的宋代青白瓷和青瓷出土於日本、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地,是當時最主要的外銷品類。
三、元代外銷瓷
元代滅了南宋之後,中國回到大一統的狀態,因為幅員遼闊,對外貿易十分頻繁,出口商品除了絲綢、漆器、金屬器之外,陶瓷也是重要的項目之一,銷售地區遍及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尼、中東、埃及等地。
圖三為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地白花雜寶紋盤,菱花形盤口,器壁圓弧向下收窄,腹底具有圈足,表面繪畫青地白花與白地青花的海水波濤、帶狀牡丹、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及如意雲頭紋內填花卉等紋樣。
此器體型龐大,紋飾採進口之蘇麻離青料繪畫,顏色深濃靚麗如藍寶石,並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點,與景德鎮出土的元代青花瓷相同,是元代景德鎮窯所製作的外銷商品。
類似的器物亦可見於埃及福斯特港出土的元代青花瓷破片中,該批破片大多屬於體型龐大的碗盤,是景德鎮窯配合中東地區飲食習慣所製作的品類。
四、明代外銷瓷
明代外銷瓷在宋元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生產地點集中在景德鎮及華南沿海之窯廠,產品出口至日本、中東地區及埃及等地。
日本是明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產品以日常生活器皿為主。例如圖四為日本藤田美術館所收藏的明代末年青花碗,此器呈直口、深腹、圈足之狀,表面用青花為飾,圈足內底書寫「武良大甫吳祥瑞造」,形制紋飾皆與中國本地不同,是日本人向中國窯廠所訂製的商品。
另外,還有一些在五彩器上描金的陶瓷,日本稱為「金襴手」,也是明代外銷日本的款式,呈現當時以顧客為導向的生產模式。
五、清代外銷瓷
到了清代,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大多自設窯廠生產陶瓷,中國的外銷瓷轉而以歐洲為出口大宗,產品依據歐洲人的生活形態、器形需要、紋飾題材而製作,呈現濃厚的西洋風味。
例如圖五所示之青花湯鍋與青花盤,打撈自東印度公司在南洋的沉船,該公司經營中國產物外銷至歐洲的業務,從船中遺物得知貨物屬於清乾隆時期,因此是清代外銷歐洲的器物。
除此之外,有些瓷器以低溫粉彩繪畫花鳥紋,或是結合高溫青花、低溫紅釉及金彩,充滿西洋風格的裝飾圖案正是清代外銷歐洲瓷的特色。
外銷瓷器的發展既可呈現中國古代陶瓷的演變過程,也能反映中外經貿關係、文化交流等現象,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下期將以唐代為主題,介紹大唐王朝外銷瓷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