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器屬於低溫釉彩之類,因為釉料之中以鉛化合物為助熔劑,並加入銅、鐵、鈷、錳、銻等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即可燒製出繽紛的釉彩。
此一彩類最早流行於唐代,是中原地區王公貴族與富貴人家常用的隨葬明器。唐代滅亡之後,三彩器繼續在北方地區流傳,遼代和金代的窯廠都有生產,獨特的造型與裝飾風格富有民族性的特色,為中國陶瓷史締造璀璨的篇章。
一、唐三彩盤
唐代三彩器主要作為陪葬用的明器,為了讓逝者享有生前的尊榮,器型品類十分豐富,計有人物、動物及器物三類。
人物俑包含文臣、武將、仕女、僕役、藝伎、胡人、婦孺及天王,動物俑常見馬匹、駱駝、牛、羊、獅子及老虎,器物則有碗、盤、壺等器皿,文房器具及房屋模型等等。
例如圖一為唐代的三彩寶相花三足盤,此器由倫敦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藏,盤口外翻為折沿狀,器壁圓弧向下收窄,腹部稍淺,底下具有三足。盤面以寶相花作為主要的紋飾題材,配合器身的曲折變化裝飾不同的色彩和紋樣。
此器的胎體和寶相花紋採模印法一體成形,先送入窯內燒製定型,然後用白色、綠色及褐色的低溫釉料,勾勒三角折線紋和圓點斑紋,繪畫花朵的輪廓及蕊瓣等細節,低溫燒成花團錦簇的紋樣。
二、唐三彩罐
唐三彩是蜚聲國際的彩釉陶瓷,除了豐富的器型品類和栩栩如生的人俑與動物之外,表面上的釉料因流動性強而產生的絢麗色彩,更是世人矚目的焦點。
例如圖二為唐代的三彩蓋罐,此器為日本東京博物館藏品,罐蓋呈覆盆形,蓋緣外展如平簷,蓋頂有寶珠形鈕,罐體的口沿微敞,頸部較短,肩部圓緩向下傾斜,腹部圓闊,形制頗為飽滿。
蓋罐的胎體用白色黏土製作,先送入窯內燒製定型後,施以褐色、綠色及白色等釉料,低溫燒製。由於釉料遇熱往下垂流,彼此互相浸潤渲染的結果,色彩斑駁錯落,淋漓自然。
唐代三彩器包含黃、綠、藍、紅、紫等顏色,搭配刻劃、印花或塑貼之紋樣,呈現繽紛華麗的風格。
三、遼三彩盤
契丹族從南北朝以來,即與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建國之後學習中原燒造陶瓷,產品除了白瓷和黑釉之外,還有低溫釉陶,其中有單色釉陶,也有承襲唐代三彩傳統的多色釉陶,俗稱「遼三彩」。
遼三彩的器型品類有碗、盤、壺、水注及佛教造像等等,以碗盤的數量最豐富,釉色則以褐、綠、白三色為主,搭配印花紋飾上色,色塊分布比較獨立,釉色略微暈散,盤心花紋採上下左右的對稱形態布局。
例如圖三為遼代的三彩印花盤,此器於內蒙古赤峰市缸瓦窯的產品,盤體呈圓形,盤內的印花紋飾與胎體造型一起用模印法壓製而成,表面施加褐、綠、白等低溫釉料,釉色呈團塊狀,並有紋色相雜的現象。
將遼三彩與唐三彩並列比較,可以發現遼三彩的釉色沒有流淌、浸潤的效果,反而是配合造型紋飾塊狀分布,且產品形制屬於日常生活用具,與唐三彩作為隨葬明器的功能不同。
四、金三彩瓶
金代是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權,先後與遼朝、北宋對峙多年。早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將其陶瓷產品歸為宋代,近年來才區分開來獨立討論。
金代陶瓷業的發展與版圖擴張的幅度息息相關。女真人原來是遼朝的藩屬,定都建國之後於1125年滅遼,隨即據有遼朝的各個窯場,1127年滅了北宋之後,北方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等知名窯場都被金代所掌控。
雖然這些窯場曾經因為戰亂而蕭條,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安定與發展逐漸復甦起來,生產內容包含白釉、黑釉、醬釉、青釉、鈞釉、茶末綠釉、白地黑花、紅綠彩及低溫釉陶等等,其中包含多色並飾的三彩器。
例如圖四為金代的三彩刻花瓶,此器是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瓶口外翻為折沿狀,頸部長而收束,肩部斜溜,腹部朝外擴出,底下具有圈足。表面施以黃、褐、綠、白之低溫釉料,正是金三彩的典型呈色。
五、金三彩枕
金代三彩器主要是三彩盤、三彩瓶、三彩枕及三彩盒等日常用品,製作工藝以遼代和中原瓷業技術為基礎,融合金代文化與審美觀念,開創出新的特色。
例如圖五為金代的三彩孩童戲蓮紋枕,此器由山西省侯馬市金明昌七年墓出土,胎體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表面刻劃孩童和蓮花等紋飾輪廓後,高溫燒製定型,再於輪廓線內加填黃、綠、白之釉料,低溫燒成三色釉彩。
由於釉料的流動性小,並且按照陰刻線紋填入,釉色分布與紋飾圖案結合,人物花卉的形象清晰自然,畫面顯得規整雅緻,呈現金三彩的特色。
綜上所述,三彩器的發展隨著時代環境而改變,產生渲染華麗、塊狀分布及規整雅緻等不同的風格,值得仔細比較與鑑賞。下期將以宋元時期的景德鎮窯為題,介紹青白瓷與青花瓷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