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用」是人才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有才可用,必須先從育才開始做起。培育部屬有助於部屬找到上述自我實現的動機,從中得到激勵,績效提升,受到肯定,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過程,讓主管和部屬重新對焦達成共識,此時培育出來的人才,便可成為人財,留在組織中發光發熱。
近日引起關注的勞工新聞,便是主管在下班後,仍用Line聯絡助理,交辦助理工作事務,最後助理不堪其擾,向勞工局申訴,勞工局也裁罰該企業必須支付同仁因為收到Line處理公務,而衍生的加班費。
這則新聞背後隱藏的真正意涵,絕對不是下班後處理公務,到底需不需要給加班費;而是在企業工作的氛圍中,居然存在這如此多的不信任感,主管和部屬因為無法有效溝通,而對簿公堂,訴諸公器,實屬不幸。
「唯才是用」這是人才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有才可用,必須先從育才開始做起。不論多麼成功的企業,如果無法提供同仁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即便高薪,亦為枉然;同仁要追求的是受到尊重,得到認同,擁有保障,絕對信任的工作氛圍。培育部屬有助於部屬找到上述自我實現的動機,從中得到激勵,績效提升,受到肯定,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過程,讓主管和部屬重新對焦,定義績效,達成共識,從而減少對任務解讀的認知差異,提升對目標達成的共同參與,夥伴關係儼然形成,此時培育出來的人才,便可成為人財,留在組織中發光發熱,貢獻己力,企業也就自然得到留財的美好結果。
不論育才或留才,兩岸企業普遍存在中階主管承上啟下的鴻溝,對上有舊世代主管的管理思維,對下有新世代部屬的心聲,三個階層之間的育才方式,留才選擇各有不同。若想要突破舊思維,啟動人才培育創新策略,銜接新趨勢,搭配科技世代躍進翻轉,企業和主管必須雙向並進,從組織面與管理面齊頭邁進,才能成功。
育才留才:建立學習型組織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快速變遷的環境,選育用留的串連和循環,攸關企業能否培育出人才,甚至留下人財,唯有摸索搭配修正,才能與時俱進,展現學習型組織的管理能量。
美國學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中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管理觀念,建議企業在面臨劇烈外在環境時,應力求組織精簡扁平、彈性因應、終生學習、持續再造,以維持競爭力。透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為成功企業篩檢出育才留才的重要關鍵。
育才留才:良好的企業文化
能夠吸引人才留下,打造人財庫的企業,必定有明確的發展藍圖,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為育才形塑發展舞台,教導同仁用前瞻性的眼光來跟著企業共同成長,為未來的趨勢隨時做好準備。
1)分工合作
明確定義分工結構,才能避免過度分工,本位主義;保有彈性,才能落實組織精簡的靈活迅速。很多企業單向顧著追求組織表面的扁平化,誤以為精簡人力就是一種彈性,最後落得權責不分,疊床架屋的結果,便是誰也不願意負責,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最後卻沒有人來執行。因此,最重要的管理內涵,就是回歸到團隊的基本結構,分工就是為了合作,唯有明確定義組織功能,才能為人才打造一個留任的良好環境。
2)創新翻轉
家族企業、資深同仁、老臣舊屬,年輕人聽到這些字眼,馬上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職場生涯要進入一個唯命是從的工作倫理中,向心力和認同感因而薄弱;企業若無法打破僵化,就無法注入新血輪,組織若排斥年輕人,就容易脫離新趨勢。唯有從老生代做起,翻轉管理思維,導入流程改造,優化運作效率,方能與新生代融合,截長補短,為企業願景共同努力,才能為企業人才打造長期發展的平台。
3)領導管理
主管身負績效輔導的角色,領導團隊,為最終結果負成敗責任,透過培育互動,能夠讓部屬感受到被認同,從內心被激發潛能;通過培育過程,主管部屬雙方能夠對工作方法、績效成果產生共識,強化信任,避免重工,促進人際和諧,讓工作變得有趣,值得期待,自然能打造人才,留下人才。
范仲淹在《上時相議制舉書》當中提到:「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企業若想成功,就得先培育人才,而最好的人才培育方式,沒有比鼓勵學習更重要的了。
簡言之,主管的育才留才重點可以放在下列幾個關鍵管理上,如下:
1)樂於學習
鼓勵同仁持續學習,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企業內部培訓。透過培訓,調整人才的心態,樂於學習的同仁,通常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無價的邊際效益。同仁透過學習探索新世界,得到知識協助自己突破僵化思維,因為學習接觸更多人際關係,拓展了自己的視野,較能以宏觀態度看待本身與主管的關係。去年底台灣推行的一例一休政策,讓企業對假日培訓,下班後培訓敬而遠之,其實,培訓是否屬於工時,端看廣義或者狹義的解讀了。若同仁能珍惜企業提供的培訓資源,表示同仁在勤於學習的同時,也擁有對公司的認同,人才自然留財;相反地,即便將培訓視為工時計算,甚至核發加班費,若同仁欠缺學習熱枕,亦將抱怨,不但無法培育人才,更不用討論留才之道。
2)鼓舞人心
企業常用的獎勵制度就是給錢,殊不知有錢難買真心,真正的人才追尋的是發展的舞台,就像職棒球員,職籃明星,他們更換球隊,不會只看高額的簽約金,而是為自己的長遠未來做規劃。主管常常誤用獎勵制度,認為只要有獎金,就能激勵人心往前衝出好業績,如此反而錯誤培養同仁唯財是用的名利之心,如果沒有升官發財,一切就別談了,這樣的同仁關係建立在「單純名利」之上,「人為財死」聽起來沒有什麼不可以!真正的問題點卻是主管忽略了鼓勵、激勵、獎勵的差異,將同仁疏離企業之心視而不見,最後花了大筆鈔票培養出的人才,卻是怎麼樣也留不住。
3)多元發展
同仁的多元發展,有助於提升人才素質,不論是調任、派任,同一部門或更換部門,若能幫助同仁創造機會,使同仁常常接觸不同的職務內容,就會讓同仁覺得自己受到重視;根據蓋洛普的調查,同仁離職的原因當中,不受重視、沒有決策參與感排名一二。主管們應該多所警惕,為部屬量身打造個人化的生涯發展,並提供必要資源來幫助人才展現實力,透過績效面談或日常管理落實雙向溝通,確保人才的穩定度,使留任人才對企業充滿認同感,最終成為主管的接班人,將此文化傳承發揚,才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