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和不確定性管理
OKR為什麼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駕馭不確定性呢?竅門就在於O和KR的分離。KR是向O邁進的重要階梯,請注意不是所有的KR匯總就等於O的達成!如果這個匯總邏輯成立,也許你已經找到了確定性,這個時候可能KPI更好,更看重團隊的執行力。
當面臨不確定性時,如果我們把每個KR的要求看成是影響目標達成的一個因素,則必須認知到以下兩點:
1. 沒有辦法列舉出所有可能的因素,每個人看到的目標實現路徑很可能是不同的。
2. 目標本身不一定是正確的,在落實KR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調整O。
沿用上面的例子,假設我們的目標O是:「讓90後為我們的產品『X』尖叫」,我們做了如下KR的分解:
KR1:90後人群中NPS(淨推薦值)達到95%
KR2:同類產品90後人群中占比達到50%
KR3:關於產品『X』的抖音視頻轉發破10萬
上面的KR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數字量化,這也是應該遵守的原則。畢竟OKR仍然是一套量化績效管理方法,所謂「沒有度量,就沒有管理」在這裡同樣適用。在這個例子裡,如果KR1達成了,很可能我們確實讓90後尖叫了。
然而也可能產品『X』只是性價比高,大家願意用,並非達到了讓大家尖叫的程度,所以我們又有了KR2和KR3。KR2實現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發現其實讓90後尖叫並非是一個很好的目標,我們更希望能夠讓90後通過我們的產品『X』建立更廣泛的社交圈子,於是我們的目標O就會發生變化。
正是由於我們面對的不確定性,所以O和KR的拆解分析促使我們不僅僅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KR),同時也去思考我們定義的問題本身(O)。
拆解KR的藝術
另外在導入過程中常被問大型組織各個層級的OKR該如何制定。比如上面的案例中,市場部門很可能就「繼承」了KR1,成為了自己的階段性目標O,要求完成「90後人群中NPS(淨推薦值)達到95%」的目標。然後再分解出自己的KR,比如在4大一線城市完成100%覆蓋。
我們提到的O和KR的拆解原則同樣適用於分層的OKR設置中。如果我們認為KR1:90後人群中NPS(淨推薦值)達到95%,跟市場部門相關,是他們的主攻方向,那麼我們應該牽引市場部門思考如何能夠提高NPS(淨推薦值)到達這樣一個高度。
市場部門很可能提出的目標是:「成為一、二線城市90後網紅產品」,隨之分解的一個KR可能是「在一線城市將90後NPS(淨推薦值)提升10個百分點」。
這裡的重要原因是制定每一層級OKR的過程就是大家去更加深入認知問題,和思考創造性解決方案的時候。「繼承」帶來的惰性很大程度上抹殺了這種集體認知昇華的可能。
市場部門很可能認識到組織設定的「讓90後尖叫」並非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目標,而簡單繼承預設這個產品的目標已經是確定性的,當然也就違背了我們採用OKR的初衷!
在面對不確定性環境採用OKR時,一定不要忘記「相關性」的原則,鼓勵大家在目標對齊的過程中去持續認知問題,和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OKR和KPI的結合
理論上OKR和KPI都是基於數字來衡量的績效管理工具,最大的差異在針對確定和不確定性的場景不同。由於很多大型組織業務的形態多樣,面臨的市場環境也迥異,所以可以預期這兩套績效管理方法將共存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對未來組織是否會存在績效管理上的「雙重模式」表示懷疑。但我覺得在改變現有單一KPI績效管理體系的過程中,組織變革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從KPI到OKR一刀切,成熟組織必然存在一定市場和商業確定性。
2.不要節省OKR的討論過程,討論本身就是OKR方法工作的核心實踐。
3.在同一條業務線(或產品)混用OKR和KPI時需要特別留心,確定的目標或策略用KPI,不確定的目標或策略中用OKR。
4.OKR的實施需要配合階段性誠實的回顧,不要害怕修改不確定性環境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