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7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明代玉壺春瓶的創新設計

明洪武 釉裡紅玉壺春瓶

敞口、細長頸、溜肩、墜腹、底下圈足,是玉壺春瓶的基本特徵。(圖一)

一、原生型—闊腹式玉壺春瓶

「原生型」是指玉壺春瓶的原本形制,大多作瓶口外翻、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垂墜、底有圈足之狀。

例如圖一為明代洪武時期的梅瓶,此器的瓶口向外翻折為喇叭狀,頸部略為收束並往下延伸,肩部陡斜向下,腹部朝外擴出後收窄,底下圈足微向外撇,器表布滿紋飾。

口沿環繞一圈卷草紋,頸部是前後交錯的蕉葉紋、回紋及弧形片紋,肩部與腹部自成一個主紋區域,上下方分別用雲頭紋邊框和壼門紋邊框內填雲頭垂珠紋為界,其內通體描繪纏枝牡丹花紋。

此種喇叭口、長束頸、垂墜腹及圈足的形狀,從宋代開始一直盛行到明代,雖然器形弧度屢有改變,但是形制基本相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即可作為對照的參考。

二、變化型—斂腹式玉壺春瓶

永樂時期的玉壺春瓶雖然沿襲以前的舊制,但在器形弧度上略有不同,形成變化式的造型。

例如圖二為明代永樂時期的玉壺春瓶,此器亦呈圓口外翻、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外擴及底有圈足之狀,但是與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此器的折沿較小,頸部較細,腹部也不如洪武時期寬闊,整體看來器形比較秀麗。

類似的現象亦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上,都是在傳統基礎上所作的變化造型。

明永樂 青花玉壺春瓶

此器的折沿較小、頸部較細、腹部略斂,是在傳統基礎上所作的變化。(圖二)

三、再生型—明代執壺的興起

明代執壺的造型是以玉壺春瓶為主體,左右兩側附加長流和執柄而組成的,因為是由玉壺春瓶衍生而來的器物,所以稱其為「再生型」。

例如圖三為明代洪武時期的執壺,此器的瓶口略微外敞,頸部收束向下延伸,肩部斜溜,腰部以下朝外擴出再收窄,底下具有圈足,形狀與玉壺春雷同。但是左邊附加一個圓管狀的長流,流管與頸部用雲形板相連,右邊附加一個綬帶形的曲柄,則是從玉壺春瓶所演化而成的新器型。

除此之外,瓶口的外敞幅度明顯縮小,口緣向上修整平直,好與上方的壺蓋扣合,也是再生執壺特有的變化,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洪武青花折枝菊紋執壺即可作為鑑賞的參考。

明永樂 青花玉壺春瓶

此器的折沿較小、頸部較細、腹部略斂,是在傳統基礎上所作的變化。(圖二)

四、演變型—同型不同紋的設計

明代玉壺春瓶的變化,除了原生造型的曲線差異,與附加流、柄的再生型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紋飾組合,構成同型不同紋的設計。

例如圖四為明代宣德時期的執壺,此器呈圓口、束頸、溜肩、垂腹之狀,底下具有圈足,壺身一側附加長流,流與肩部用雲形板相連,另外一側附加綬帶形的曲柄,柄上有一個小圓繫,作為穿線繫綁瓶蓋之用。

瓶身外表布滿青花紋飾,由上至下依序為蕉葉紋、帶狀蓮花紋、折枝花果紋、壼門紋邊框內填蓮瓣紋及卷草紋等紋樣,多層次的布局是從傳統玉壺春瓶沿襲下來的形式,但是腹部以菱花紋邊框構成的開光,則是永宣時期特有的設計。

相同的器型和紋飾亦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執壺上,與該院同類器物相較,更可看出同型不同紋的變化。

明宣德 青花執壺

此器順著器型弧度分布多層紋飾,腹部的菱花紋開光展現同型不同紋的設計。(圖四)

五、仿古型—清代雍正乾隆時期

永宣時期開始,梨形壺、圓腹茶壺、僧帽壺及水注的數量逐漸增多,傳統玉壺春形的執壺開始減少,直到清代才又出現模仿明代的器物。

例如圖五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執壺,此器的造型與明代永宣時期的執壺雷同,表面也有蕉葉紋、帶狀蓮花紋、菱花紋開光、折枝花果紋、壼門紋邊框及卷草紋等青花紋樣,造型紋飾皆與前例相似。

但是此器的胎體潔白細密,釉層輕薄明淨,在白色地子襯托下呈現淡淡的青色,青花紋飾藍中帶灰,局部有用重筆點畫的斑點,這些都是清代青花瓷器的特徵,而且器底還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顯示此器正是乾隆時期的仿古器物。

玉壺春瓶與執壺的發展,具有一元多式的特色,只要了解各時期的形紋工藝,即能掌握它們從傳統中創新的軌跡。下期開始,本專欄將以紋飾為主題,介紹龍紋的演變過程。

清代 青花執壺

此器模仿永宣執壺,除了胎料、釉料及鈷料不同外,還有乾隆年款可供參考。(圖五)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