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9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傳統與現代融合—在地與摩登共融的拉丁美洲 家具設計

左:由三位設計師共同於1938年推出之 BKF躺椅(Photo by-manufakturplus)。右:墨西哥設計師Bárbara Sánchez-Kane於2022年推出結合松木與皮革所製成的水桶造型椅。左:由三位設計師共同於1938年推出之 BKF躺椅(Photo by-manufakturplus)。右:墨西哥設計師Bárbara Sánchez-Kane於2022年推出結合松木與皮革所製成的水桶造型椅。

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墨西哥等國的創意,不僅讓拉丁美洲地區饒富特色的現代設計獨樹一格,也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新舊激盪的面貌,以及風格多元的家居產品表現。 

 

說起當代設計,拉丁美洲相較之下並不常成為矚目焦點。但這片豐饒的土地,其實也蘊含著與眾不同的人文歷史與風土民情,因此催生出獨樹一格的作品。

 

近期兩檔設計策展,便不約而同聚焦拉丁美洲的創作力。首先是紐約當代藝術館以「打造摩登—拉丁美洲的設計」(Crafting Modernity—Design in Latin America, 1940–1980)特展,鎖定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六國的出色創作。

 

150件展品規模,呈現1940至1980年間的家具、平面、織品、陶瓷、攝影等作品,不僅突顯拉美地區饒富特色的現代主義設計,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解拉丁美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發展的線索,追溯其社會如何隨時代而轉變,並進而影響創意與設計表現。

劇烈社會變化 帶動設計創意表現

仔細深究起來,拉丁美洲的當代設計崛起,關鍵分水嶺當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中南美洲由於遠在地球另外一端,並未捲入這場烽火綿延的戰事,但歐陸的征戰紛擾,其實也切斷了原本兩地之間頻密的商務與貿易往來。

 

中南美洲當時最大的變化,就在於過往倚賴歐洲進口的商品或物料,被迫開始改由本土生產所取代。而隨著戰爭落幕,拉丁美洲地區也迎來了劇烈的社會轉變,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高速的經濟成長與現代化,直接刺激了在地工業的興盛,也為設計工作者帶來更多機會與表現舞台。

 

不過,這樣的榮景並未長期持續,1970年代末期,拉丁美洲開始陸續爆發經濟危機,為戰後的高速成長劃下了句點。社會大眾開始預期,加強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與扶植強勁的內需市場,成為國家理當一肩挑起的責任。因此該時期的作品就反映出當時拉丁美洲設計為增進內需所做出的努力,也可以看出設計者在此種社會氛圍下,針對新興的現代生活方式以及社會變革所進行的各種實驗。

 

而隨著新加入的移民以及由美國、歐洲等地學成的海歸派設計者愈來愈多,更多前衛的設計觀點,也被一步步引進中南美洲。另一方面,設計者的自我認同感也逐漸加深,像是墨西哥的Clara Porset、委內瑞拉的Cornelis Zitman等設計師,便開始由自身土地的「編織」等工藝傳統汲取靈感。

 

一時之間,無論藝術家、音樂家、設計師、建築師,或其他專精各個領域的知識份子,開始彼此集結,並在創作計畫上互相合作,互有影響,不僅追求更摩登、更突破的視覺語彙,也重視創作表達的完整性,在集體共識下探索讓日常生活變得更為美好的可能性。

哥倫比亞設計師Jacques Mosseri於1978年推出之四合一組合式桌具Cuatroenuno。哥倫比亞設計師Jacques Mosseri於1978年推出之四合一組合式桌具Cuatroenuno。
墨西哥設計師Clara Porset於1957年設計之Butaque躺椅。墨西哥設計師Clara Porset於1957年設計之Butaque躺椅。
墨西哥設計師Michael van Beuren與德國設計師Klaus Grabe、美國設計師Morley Webb合作之蠍子躺椅 Alacrán Chaise。墨西哥設計師Michael van Beuren與德國設計師Klaus Grabe、美國設計師Morley Webb合作之蠍子躺椅 Alacrán Chaise。

名椅風靡全球 創意來自南半球阿根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超過半世紀的發展中,拉丁美洲誕生了一張風靡全球的椅具,至今人們仍能在很多不同場合看到其正版、山寨版的身影。這張經典的蝴蝶椅(The B.K.F. Chair),最早是在1940年代由Antonio Bonet、Juan Kurchan、Jorge Ferrari Hardoy等三位建築師所組成的設計組合Grupo Austral所發表。當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設計出來後,便汲取三位設計者的姓氏縮寫為名。

 

這三位設計者,過往曾在巴黎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合作,後來他們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設計案創作出這張椅子,沒想到卻一炮而紅。

 

由鋼管結構撐起牛皮椅面的獨特造型,很容易讓身體隨著曲線而貼合椅面,也讓這張躺椅被暱稱為薩筏旅狩獵椅、吊繩椅或展翅椅。當時執掌美國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工業設計藏品部門的小艾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 Jr.)慧眼識英雄,很快就注意到這款椅具出色之處,也看出這款椅具的獨特潛力,因此當他造訪阿根廷時,便向設計團隊洽購這張椅子。

 

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最早來到美國的三張蝴蝶椅,其中一張就被選用於1934年建築大師法蘭克.萊特為小艾德加.考夫曼在賓州設計的經典名作「落水山莊」(Fallingwater)當中,另一張則被納入紐約當代藝術館館藏,使它因而備受矚目。

 

這款椅子接下來分別由紐約的Artek-Pascoe以及Knoll等家具公司取得在美國生產製造的權利,隨著行銷手法的成功,這款輕巧、售價也相對合宜的躺椅,被營造出新潮時髦的形象,因此在美國市場大受歡迎,尤其在西岸更是如此。

 

後來Knoll停產之後,這款椅子繼續衍生出不同版本,包括皮革椅面改由帆布或其他化纖材質取代;由於它質輕又方便移動,因此形式相近的仿品陸續出現在全世界各地,也常被運用於露營或花園等活動與戶外環境,經過八十多年演進,至今依然風行不墜。

巴西設計師Lina Bo Bardi於1951年推出之缽形躺椅Bowl Chair。巴西設計師Lina Bo Bardi於1951年推出之缽形躺椅Bowl Chair。
阿根廷設計師Emilio Ambasz於1983年推出之手電筒作品。阿根廷設計師Emilio Ambasz於1983年推出之手電筒作品。
巴西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師Oscar Niemeyer於1978年設計之Module(模組)矮桌。巴西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師Oscar Niemeyer於1978年設計之Module(模組)矮桌。
智利設計師Roberto Matta於1966年推出之組合式休閒坐具Malitte Lounge Furniture。智利設計師Roberto Matta於1966年推出之組合式休閒坐具Malitte Lounge Furniture。
智利設計師Juan Baixas於1975年推出之拼圖躺椅(Puzzle Chair)。智利設計師Juan Baixas於1975年推出之拼圖躺椅(Puzzle Chair)。

在地意識興起 結合工藝復興與現代美學

而除了設計開始走向國際,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拉丁美洲,也在各國政府的推動下,藉由加速工業化,享受經濟的高速成長;隨著消費主義興起,更多商品也逐漸從進口轉變為在地生產,以快速滿足市場供需。

 

像是墨西哥的Michael van Beuren以及巴西的Geraldo de Barros等設計師,便開始推出更貼近在地喜好與市場需求的產品。而阿根廷的Noblex與哥倫比亞的MUMA等家具廠,也開始推出Oscar Muñoz所設計的商品,藉由當地方便取得的資源與技術,在設計與生產製造之間找到平衡。

 

在大量製造逐漸興起的同時,在地工坊與工藝產業,也成為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設計者在發揮創意的同時,也將「編織」等更多在地工藝手法融入作品之中。像是墨西哥的Cynthia Sargent或委內瑞拉的Ruben Nuñez,便都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

 

而除了以宏觀角度深入探索拉丁美洲的設計底蘊,丹佛美術館所推出的另一檔「請坐—墨西哥當代椅具設計」(Have a Seat—Mexican Chair Design Today)特展則聚焦單國表現,藉由墨西哥的當代家具設計發展,帶來Andrés Lhima、Cecilia León de la Barra、Daniel Valero、Bárbara Sánchez-Kane、Jorge Diego Etienne等22位創作者的17件作品,呈現設計與歷史、在地物產,以及傳統文化連結的可能性,並探索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傳統工藝與材質,如何與當代美學相互交織輝映。

 

從設計作品的多元展現中,可以看出墨西哥豐富的跨文化遺痕,包括西班牙殖民者在進入中南美洲後與當地原住民以及亞、非、歐等地的文化混融。而墨西哥設計的可觀之處,不只在於殖民歷史與在地風土擦出多元文化火花,新興的現代設計理念也在此茁壯,呈現新舊激盪的風貌,深刻影響了設計的各種面向。

 

因此展出劃分出「椅凳」、「躺椅」、「西班牙椅」、「沉浸式展廳」等四部分,探討殖民時期的融合風格設計、歐洲文化影響,以及阿茲特克文化與墨西哥工藝傳統底蘊等議題。  

墨西哥設計師Mauricio Lara Eguiluz於2005年推出之動物形坐具Chac Seat。墨西哥設計師Mauricio Lara Eguiluz於2005年推出之動物形坐具Chac Seat。
墨西哥設計師Cecilia León de la Barra於2003年結合編織技法推出之孟加拉椅凳Bangladeshi Stool。墨西哥設計師Cecilia León de la Barra於2003年結合編織技法推出之孟加拉椅凳Bangladeshi Stool。
墨西哥設計師Esteban Caicedo於2022年結合植物纖維推出之編織椅Palapa chair。墨西哥設計師Esteban Caicedo於2022年結合植物纖維推出之編織椅Palapa chair。

觀眾可以看到,從古遠的時代,各種古文明便開始將座椅視為展現社會階級與權力的象徵。像是史前時代的墨西哥,便存在為統治階層與高階祭司打造專屬座椅的傳統。

 

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的設計者便不斷從這些自身的歷史文化汲取靈感,藉由結合工藝傳統、在地材質與當代技術,創造出饒富當地文化特色的作品,持續創造出更多使用驚奇與視覺亮點。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