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達文西的畫作《救世主》(圖一)於佳士得拍賣以4億美元的高價落錘,位列「世界最貴油畫」榜單之首。前十在列的作品成交均價約為2億美元,它們無一不是出自塞尚、畢卡索、高更等藝術巨擘之手。
藝術品的價格和價值之間如何對等?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藝術是感情的傳遞。」人類是一種感情充沛的生物,而藝術作品又是藝術家強烈的感情產物,藝術家的表達緣起和動因造就了藝術品脫離於一般商品的市場價值。收藏家的收購行為,不僅是看重藝術品的審美、技法、唯一性,更是看重藝術作品背後的藝術家的歷史地位與價值。這位神秘藏家拍下的,不僅僅是一幅《救世主》,更是達文西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反戰的畢卡索(圖二)、逃離巴黎的高更、探索抽象的塞尚,從他們的畫裡似乎都可以找到本人的影子。這也看出一個事實:藝術品作為藝術家情感的表達,和藝術家本人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藝術品必須經過這樣的藝術生產機制認定。一件藝術品出自誰手,是博物館、拍賣市場等界定和准入的重要標準。正如美國哲學家丹托指出:「藝術品共用『不可見的屬性』,主要是指關係屬性。」
藝術表達方式和理念的發展動因
不同時期,藝術家表達的方式是隨著創作觀念和科技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中世紀蛋彩畫到文藝復興揚.范艾克兄弟的油畫顏料,是材料的演變;而後科學啟蒙和進步又為16世紀巴洛克藝術、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們帶來了小孔成像、透鏡和暗箱,油畫創作的精細度和速度都大幅提高(圖三)
19世紀印象派風格的形成也離不開當時光學認識的突破和顏料工業的進步;現代隨絲網印刷和出版業的繁盛而來的大眾文化,又催生了安迪.沃荷和波普藝術,電腦、iPad等智慧工具則再次讓藝術數位化(圖四)。
另一方面,在藝術發展中,也少不了以藝術家為本位的推動作用,他們憑藉想像力和對社會離經叛道的理念,以及科技帶來的藝術表達技巧相結合,開創新的現代性,而這種風尚很快被大眾模仿,於是藝術家們又開始重新思考新的方式,如此周而復始,一次次挑戰著藝術創作的邊界,藝術的發展在人們的驚歎和質疑聲中重複著誕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的輪迴。
德國藝術家博伊斯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因為人人看待藝術都有著自己的角度和評判,而藝術品本身的市場價值也處於強烈的波動中。在藝術市場的熱鬧之下,更重要的也許是先讓每個人都能欣賞藝術,透過藝術滋養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