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受新冠肺炎影響,民生消費驟減、景氣低迷,全世界都在等「報復性消費」的浪潮掀起;而疫情控制得宜的地區陸續解除封鎖,報復性消費真的會來嗎?然而,不管是紓困或振興經濟,掌握爆發式商機,只能算是一項短期的作為。
現今對企業經營者更有意義的題目應是,藉由這一波危機看清楚企業體質的好壞,並且把「危機」視為「常態」,隨時做好應變的準備。如此一來,即使疫情捲土重來,或是市場出現新的挑戰、衝擊,企業都能夠有更強大的應變彈性與競爭力來面對。
整體來說,不管是分散風險、走向數位化、擴大既有顧客的產值,本來就是企業經營的課題。只是在太平盛世,這些課題允許企業決策者有較長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應對,但是相對的,也容易造成「溫水煮青蛙」的效應。當這一波疫情意外來襲,讓企業被迫用更快的速度做出改變。
從「永續經營」角度經營企業,因應疫情危機來臨
有趣的是,這些挑戰一直存在,差別在於有些企業積極應對、有些企業消極等待,是疫情加速了「汰弱留強」的機制。因此,我建議企業經營者不要只是用「恢復業績」的角度去看報復性消費,而是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強化企業的體質、應變能力、獲利能力。表面上我們是在抓取報復性消費的商機,實質上我們思考的是嚴肅的策略議題。
活化固定成本,增加新產值
飯店業是疫情衝擊下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來客數大幅下滑。如何從有限的顧客身上,深化與顧客的關係,進而開發出更多商機,值得服務業深思。
服務業的固定成本(房租、人事與管銷費用)佔營運成本很大的比重,在營收下降的情況下,沉重的固定成本很容易壓垮中大型規模的飯店業,因此必須想辦法擴大並活化固定成本產生的效益。
舉例來說,部分飯店為了刺激消費,將入住時間從下午三點提早到上午九點,退房時間從中午十二點延後到下午四點,等於實際住宿時間拉長到31小時之多。這種調整大幅提高顧客享受到的價值,但是卻不增加飯店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種「活化固定資產」的概念。再搭配住宿送餐點、用餐送住宿等方案,讓客房部與餐飲部進行「交叉銷售(cross selling)」,有效延伸與每一位顧客的關係。
除了飯店業之外,企業的教室、大型會場、觀光工廠都有很多「固定資產」可以活化。若是可以透過交叉銷售甚至是策略聯盟等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資產使用率,也能提高顧客忠誠度。
尋找新通路,將品牌深入消費者內心
疫情處在高峰的時候,人們外出移動的機會大幅減少,讓原本的銷售通路無法運作。不過這樣的「危機」,也讓許多企業被迫尋找「轉機」。最直接的例子是傳統零售業,「數位轉型」的議題已經喊了很多年,不過受限於數位轉型的投資成本、短期衝擊過大,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想不到疫情突然來襲,實體門市的人流瞬間下降甚至歸零,造就了電子商務平台的新用戶與流量大增。另外像是過去不做外送的餐廳或夜市,疫情期間為了挽救業績,也開始與外送業者合作。
在數位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下,傳統實體通路(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等)的表現就註定會趨於疲軟。不管疫情有沒有出現,「尋找新的通路」原本就是企業要永續經營所必須面對的挑戰。既然疫情壓縮、加速了的產業變革的腳步,企業不妨趁此機會積極評估各種新通路的可能性。說得白話一點,市場通路的洗牌一直不斷在上演,疫情只是突顯這個現象罷了。
以台灣市場為例,不只是網路購物的金額正在增加,就連傳統零售通路也在改變。根據數據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1~5月「超商」的營業額首度超越「百貨」,反映出中大型且人潮集中的購物通路式微,中小型、散落在社區的通路取而代之。相較於百貨,超商不但「群聚效應」較小,也可以更方便、更即時的取得商品。後疫情時代,如何將產品深入消費者的生活周遭,讓他們「隨手可得」,是品牌商的重要課題。
疫情帶新趨勢,迎來新商機
許多醫學專家提出警告,疫情可能永遠不會消失!這樣的警訊代表著與「公共衛生」有關的產品、產業,勢必成為未來的主流。與醫療直接相關的藥品、器材、耗材,不僅是疫情當下的熱門商品,中長期的需求也明顯成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在全球帶來工作與生活模式的全新轉變,連帶衍生各種商機。社群媒體Facebook推出「居家辦公」的方案,並為選擇這項方案的員工提供1,000美元的獎金。Google、Twitter等公司也宣布類似的政策,且都是一項至少執行至2021年的長期計劃。視訊軟體、線上管理系統的需求,將會隨之增長。
更進一步分析,待在家裡面的時間變長了,代表人們「眼球停留在螢幕上」的時間拉長了。美國遊戲大廠「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上修全年業績預測,而它的股價在2020年已經上漲超過45%,在在顯示線上遊戲的蓬勃發展。至於全美的遊戲產業營收較2019年成長將近20%,這些都是受惠於疫情的商機。
毫無疑問的疫情會壓縮許多市場的商機,不過「作用力」的另一頭是「反作用力」,也會創造出新的商機。掌握公共衛生、遠距工作、線上娛樂這些趨勢,就有機會能順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