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是以紅色赤鐵礦(赭石)、黑色錳氧化物及白泥三種顏料,在紅褐色或橙黃色的陶胎上繪畫紋飾,入窯燒成的彩繪陶器。
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分布於黃河中游地區,年代距今約六千年左右,出土許多具有紋飾的彩繪陶器,是中國古代彩陶的第一個巔峰時期。
半坡類型彩陶的器型有盆、缽、瓶、罐、缸等品類,主要以紅底黑彩為主,紋飾內容包含動物、植物及幾何等圖案,其中以人面魚紋最經典。圖一為半坡類型之彩陶缽,此器的口沿往外翻折,腹部略深,器壁以圓緩的弧度向下收窄,缽內繪畫二個人面紋飾,人面呈圓形,頭頂聳立三角形的冠帽或髮髻,耳邊各有一尾魚紋,嘴巴亦以二個對接式的魚形紋樣裝飾。
二個人面採對稱法平均分布,兩者之間穿插一尾魚紋,由於魚紋的首尾方向彼此相反,在圓形的器表上產生逆時針迴繞的感覺。此類紋飾的畫風獨特而神祕,是漁獵生活與信仰的縮影。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缽 缽內用黑色顏料繪畫人面紋與魚紋,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特有紋飾。(圖一)圖片來源:《世界陶瓷全集10中國古代》,頁1,圖9。 二、馬家窯類型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彩陶文物的出土數量十分豐富,而且呈現完整的發展序列,一般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代表馬家窯文化早、中、晚、末四期之特色。
馬家窯類型距今約四、五千年左右,陶器製作工藝已經十分發達,此時的彩陶器形主要為瓶、盆、罐、甕等品類,胎體質地細膩,表面打磨光滑,紋飾以黑色彩繪的弦紋、波紋及渦紋為主。
圖二為馬家窯類型之彩陶壺,壺口往外翻折,頸部收窄,肩部平緩向下傾斜,腹部深長且上寬下窄,左右兩側附加半環形的器耳,頸部、肩部及上腹部用黑色顏料繪畫弦紋、渦紋及斜線等紋樣,渦紋成叢旋轉迴繞,線條細密卻鋪排有序,漩渦中心以圓點裝飾。
細緻光滑的胎質、流轉生動的紋飾及修長典雅的形制,是馬家窯類型的典型特徵,可見此時彩陶藝術已經達到卓越的巔峰。
三、半山類型彩陶
半山類型晚於馬家窯類型,彩繪陶器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造形有壺、瓶、缽、罐等品類,紋飾以紅、黑二色顏料繪製而成,圖案多見弦紋、渦紋、波浪紋、網格紋、鋸齒紋、折線紋等等。
圖三為半山類型的彩陶壺,此器的壺口微敞,頸部略短,肩部斜溜,腰部外擴後往下收窄,兩側各有一個繫耳,它的胎體橙黃,表面經過仔細打磨,故有勻亮的光澤。
壺頸部繪畫粗細相間的平行弦紋和帶狀三角紋,壺腹以外擴的腹腰為分界,上半部繪畫三角形的折線紋,利用平行曲折的方式,使折線紋構成大型的三角紋飾塊面,折線邊緣排列細小的鋸齒紋,壺腹腰際勾勒一圈波浪紋。
此器以紅黑二色顏料來配合線條的寬窄變化,避免了平行線紋在層層堆疊中可能產生的擁擠和累贅感,粗細相間的線條及細小的鋸齒紋都因色彩遞變而顯得十分清晰,在大塊紋飾裡表現細節紋樣,是半山類型彩陶獨到之處。
四、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類型是繼半山類型發展起來的文化,彩陶製品與半山類型同中有異,器形有壺、瓶、罐、盆等品類,表面以紅黑二色顏料繪畫紋飾,圖案有大圓圈紋、人形蛙紋、網格紋、垂帳紋、三角紋等等。
圖四為馬廠類型的彩陶壺,此器屬於粗胎紅陶,口沿外敞,頸部頗短,肩部斜溜,腰部外擴,腹下部收窄為尖底,腰際附加二個繫耳,表面紋飾集中於上半部,用紅色和黑色顏料繪畫豎線與三角形折線所組成的人形蛙紋,腰際勾勒一圈垂帳紋。
此類人形蛙紋的形狀簡化抽象,是馬廠類型彩陶的特有紋飾,而其胎質略粗,器形不甚端整,紋飾繪畫筆觸粗率,也是此一時期的風格。
五、辛店文化彩陶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區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約二、三千年左右,彩陶產量由早期向晚期逐漸增多,因為帶有一些馬廠類型的文化元素而常被並列比較。
圖五為辛店文化的彩陶壺,此器屬於夾砂紅陶,壺口外敞,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略深,器壁朝下收窄,形成轉折比較方硬的「< >」形腰身,粗頸兩側附加雙耳,耳型較大,由壺口連接到肩部。
此壺表面用黑色顏料繪畫三角形折線紋、平行弦紋、細波紋、「兀」字形線紋,線紋之間填飾紅色顏料,腰部勾勒一圈粗弦紋,並往下繪畫數條直線與細波紋,風格粗獷樸拙,正是辛店文化彩陶的典型紋樣。
古代彩陶經歷數千年的歷史,在各區域文化裡發展出不同的類型,胎體質地和造形紋飾都各有特色,呈現先民們就地取材、創造藝術的智慧。下期將以秦漢陶俑為題,介紹二代陶俑相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