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持續延燒,從武漢爆發疫情以來,疫情如滾雪球般全球遍地開花,至今已擴散全球數十個國家,在大陸幾乎全境蔓延,不得不採取封城或半封城手段,阻絕病毒蔓延。
根據統計,大陸確診病例突破數萬,死亡病例更上看千人。與大陸僅一海之隔的台灣,多數為外移入個案或屬家戶感染。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科學家嚴陣以待,紛紛投入研究疫苗及解藥,期能儘速撲滅,以免重演2003年SARS噩夢。據統計,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人數已遠超過2003年的SARS。
新冠肺炎的來勢凶凶,不禁讓人回想到17年前的SRAS來襲時,全台灣陷入恐慌,人人自危,一罩難求。儘管專家學者大聲疾呼,新冠肺炎在台灣目前雖未發現社區感染,不需人口一罩,只要勤洗手就可以預防病毒入侵,但絕大多數民眾仍將口罩視為自我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
安撫人心 全力配合防疫措施
有「抗煞英雄」之稱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經過17年前SRAS教訓,現在台灣防疫系統建構的相當完善,資訊也相當透明化,一發現疑似案例,馬上進行隔離處置,不讓病毒擴散。他覺得,民眾可以提高警覺但不要恐慌,在疫情爆發期間,只需要做兩件事,就是勤洗手及有發燒、咳嗽一定要戴口罩,以免散播病毒給別人。
葉金川進一步指出,防疫最難控制的就是人心,民眾恐慌的心,會阻礙政府的防疫。回想17年前,自己進駐和平醫院,什麼都沒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穩定院內醫護人員及病患的「心」,讓他們相信,配合防疫措施,一定會大家健康平安離開和平醫院。
莫名的恐懼比病毒還可怕。葉金川說,台灣經過17年前的教訓,民眾應對政府的防疫有信心,配合政府政策,大家齊心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不要自己自以為是,散播不正確的訊息,造成防疫上的漏洞。他呼籲民眾,一定要誠實以告,有大陸旅遊史,絕對不能隱瞞,隱瞞無法防堵疫情,反而害人害己。
主要途徑為間接傳染,勤洗手是最佳上策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民眾要小心但不用過度擔心。」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在過去SARS疫情裡,最可怕的不是人傳人,而是間接傳染。當疫情爆發社區感染時,病毒會污染病人所有接觸過的東西,包括門把、電梯按鈕、桌面等,任何人只要接觸到病毒,之後再摸到眼睛、鼻子就有可能被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在外在環境可停留一至兩天,視環境及濕度而決定。2003年台灣SARS爆發大規模的感染,有很多都是間接感染。李秉穎認為,在疫苗還沒有做出來前,民眾最好的自保之道,就是勤洗手及出入醫療院所戴口罩。他無奈地說,面對新冠肺炎,政府及醫療單位已進入戰備狀態,但民眾似乎還沒有準備好。
防疫如同作戰,作戰時每個人必須犧牲一些人權,民眾不能因為不方便,而逃避防疫措施。以健康自主管理為例,依規定,從疫區回來的民眾,若沒有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需在家自主管理14天,但有人就是不配合,四處趴趴走,有可能把病毒散播出去,反而造成防疫上的漏洞。
目前醫界對於新冠肺炎已經有一定的了解,最主要的傳播方式還是飛沫傳染,所以基本上,只要戴上外科用口罩即可,而且目前台灣並未出現社區感染,只有三種情況需要戴上口罩:
哪些人需要戴上口罩?
一)有感冒症狀及慢性病患
凡是有感冒症狀的人才需戴口罩避免傳染給別人,不論是流鼻水或咳嗽的人皆是,戴上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慢性病患也建議到公共場所配戴口罩。
二)有暴露於病毒風險的人
若有機會接觸到確診案例的病患或疑似感染的人也建議戴著口罩,像是與確定或潛伏期病例共同居住的家人和經常接觸這些人的親友或同事。
三)公共場所及醫療院所
到擁擠的公共場合都建議帶著口罩,尤其是到醫院診療或探病時須戴著,而公共運輸業員工、密閉娛樂場所員工、公共運輸工具的乘客和密閉娛樂場所的消費者最好也戴上口罩。
當然,如果你是從大陸地區來台或返台,一定要落實自我健康管理14天,如果一旦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一定要先戴上口罩,然後撥打1922防疫電話,聽從防疫人員的指示就醫;千萬不要自己就跑到急診室,這樣只會造成急診室嚴重的負擔,甚至讓急診室變成散播的場所。此外,同住的家人也要特別留意。
至於自己個人衛生部分,如果有感冒症狀一定要配戴口罩;平時也應該勤洗手,包括像是飯前飯後、下班回家時、接觸小朋友前等時刻,都最好要用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當然也要避免雙手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處,減少病毒入侵的機會。
專家建議民眾,家裡也可以準備75%的酒精針對接觸較多的地方予以噴灑消毒。李秉穎表示,病毒分成兩大類:一是沒有脂肪外套的病毒,如腸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另一種是穿有脂肪外套的病毒,如SARS、新型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前者使用酒精無效,後者用酒精可以把它脂肪外套溶解,讓病毒失去活性,無法作怪。
但要注意的是,手上不能有任何髒污,舉個例子,如果你打噴涕分泌物沾黏在手上,摸到灰塵,造成手有髒污,這個時候用酒精無法消毒,必須洗手才能把病毒殺死。目前要對抗新型病毒是沒有藥物可以使用,依靠的是自己的免疫力;要提升免疫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此外,可以補充維他命C、優質蛋白質等;盡量減少刺激性食物與甜食。
(以上防疫措施視疫情發展而定,以衛生福利部公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