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電競、手遊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由於內容豐富多元,不少父母不再一昧的反對孩子接觸此項新科技。雖然研究顯示,玩電動不會讓人變笨,但從健康角度來看,過度依賴科技產品不但會讓視力提早退化,也會造成身體莫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
35歲的建築師小魯,一天工作12小時,長達8小時坐在電腦桌前,繪製工程結構設計圖。有一天坐骨神經處痛到無法起身,必須扶著桌椅才能緩慢站起來,到醫院神經科求診後,醫師告訴他可能是坐骨神經痛,給他一些藥物並請他平時多做伸展運動。
這樣的現象持續很常一段時間,小魯的坐骨神經痛到連帶左邊大腿、小腿也開始不舒服,後來輾轉找到了復健科醫師診斷,醫師一按壓他的肩頸處,小魯痛的哇哇大叫,醫師告訴他:「這是肌肉過度使用後所引起的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吃消炎止痛藥無法解決疼痛,必須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始痛點,才能解決根本解決問題。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復健科門診中不乏這樣的病人。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肌肉收縮不平均所引發的疼痛。簡單地說,肌肉因為過度緊繃以致收縮不平均,堆積過多氫離子無法代謝,造成骨骼關節磨損,久而久之造成傷害。
許宏志進一步指出,肌肉收縮效率變差,會讓肌肉一直處於疲勞狀態,日積月累就會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按理說,局部肌肉損傷疼痛應以局部為主,但筋膜疼痛症候群有個特性,會出現轉位痛點,讓人誤以為是轉位點毛病。有些人會以頭痛、牙痛、胸口悶痛、下背痛等症狀表現,也常讓病人輾轉多個科別醫治但未見改善。
未找到引發點 病人遊走多科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姜義彬則強調,門診中常發現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遊走各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被引發的疼痛區域,反而忽略了原來的「引發點」,甚至因為這些引發點而懷疑其他疾病。例如上臂或肩胛部引發點常引起上臂或前臂疼痛,而被認為是頸椎神經壓迫引起。
又如臀部肌肉引起的引發點常導致大腿或小腿疼痛,跟一般坐骨神經痛非常類似;頸部肌肉引起的引發點常造成一側頭痛,其症狀類似偏頭痛。姜義彬說,肌肉過度緊繃造成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在全身各處肌肉都有可能產生,容易影響正確的診斷,病人只能在醫院各科遊走。
姜義彬強調,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很多,通常跟姿勢不良、長期過度使用某些肌群有關,例如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的工作者或是網咖族,操持家務的媽媽或是心理壓力大(如學生考試)、情緒容易緊張等人,都有可能因為肌肉緊繃無法放鬆,久而久之造成肌肉僵硬,最後引發肌肉疼痛。
此外,脊椎側彎、脊椎椎尖盤突出、脊椎關節面發炎等問題,都可能併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不是肌肉發炎引起的疼痛,不能單靠吃消炎止痛藥,而要揪出原始引發點,才能解決遠端疼痛問題。
姜義彬建議,若身體疼痛一直無法有效緩解,建議可找復健科醫師找出疼痛引發點,給予適當治療,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緩解。
局部注射治療 冷熱敷 多伸展 有助益
臨床上,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治療最快速的方法是局部引發點注射,利用特殊手法以針頭快速刺激引發點,並注射少量麻醉劑,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疼痛。也可用冷熱敷、電療、伸展運動、矯正姿勢和震動治療等解除肌肉的緊繃。其中冷熱敷可針對疼痛區域的筋膜放鬆及促進循環,電療可以緩解疼痛的感覺及減少疼痛發作的頻率。
找對醫師找出原始引發點,平常也需注意姿勢正確與否,在科技時代才能避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找上門。需久坐的人,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的工作,預防身體某部分肌肉過度負荷。
每半小時起身走動做伸展運動,增加肌肉的收縮,建議可做一些手部、頸部、肩部、腳部、足部等運動,可以緩解肌肉緊張。此外,讓心情放輕鬆避免焦慮的情緒也很重要,因為焦慮也會讓肌肉緊繃。
中醫觀點 休息、養身少不了
生活中充斥愈來愈多樣化的科技產品,不論年齡、性別,影像聲光視覺刺激取代了傳統的平面或靜態色彩閱讀,連帶的對眼睛的傷害也是益發嚴重。
過度使用雙眼,導致眼睛易乾澀、視力模糊,年輕人近視度數加深,年長者也易產生乾眼症困擾,許多人常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不靠吃保健產品,也可以吃中藥加以保養嗎?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陳麒方醫師表示,保護眼睛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就像過度行走或過量運動,走到腳痠總是會想休息、跑步跑累了也想停下來,眼睛若發出「疲憊訊號」也應該要予以重視。
陳麒方表示,依中醫的論點,同一症狀的病人會因「熱、溫、涼、寒」等不同體質而有不同的藥方,在臨床上,多半會以桂枝茯苓丸或小柴胡湯加上葛根、夏枯草等藥,搭配針刺或線灸穴位,做為功能性調整的作法。
一般民眾常以為可以「養眼」的枸杞,若以平日泡溫水或入菜食飲用或食用,臨床研究證實尚無法達到長久保健的功效,最好的方法還是要注意用眼時間與環境的控制,才能避免眼部長時間肌肉過度緊繃而造成的疲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