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近年來愈來愈受到各界重視,但隨著工業發展與地球環境的變遷,空氣品質與環境污染的現象已無所不在,但卻遲遲未能得到滿意的改善,隱藏在空氣中的污染源反而成為危害健康最大的殺手。
入冬後,冷熱交替,臨床門診發現有咳嗽、呼吸偏喘及有困難呼吸問題的病人相對增加,醫師發現,過去對空氣污染的觀察,著重在霾害、沙塵暴、工業污染等問題,但在大氣分子中造成固態或液態粒狀物的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簡稱PM),若是顆粒直徑小於10微米,就可能經由呼吸進入人體,近年來更發現,原來PM還有更小的2.5微米,沒有感覺但卻會致病,對健康的殺傷力更大,稱之為「細懸浮微粒」(PM2.5)。
無所不在的PM2.5
PM2.5是一種極小的分子,看不見、摸不著,且無色、無味,只有髮絲直徑的1/30,只要你呼吸便會流竄到體內,可怕的是「進得去、出不來」。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這種小分子進入人體後會刺激呼吸道,進而造成發炎反應,且由於分子太小難以透過代謝方式排出體外,在體內會積存於血液中,一旦發生反覆性發炎反應,則容易造成肺臟、心臟等疾病。
環保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並與美、日兩國同步,將PM2.5每24小時平均值設定為35μg/m3、年平均值為15μg/m3。
近年來癌症罹患率以肺癌居首位
近年來,不少研究證實,過量的PM2.5累積在人體,影響肺部正常換氣,導致肺功能下降進而產生嚴重肺疾病;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人類接觸PM2.5平均每增加10時,便會增加12%肺癌、10%嚴重心血管疾病與15%心肌梗塞的死亡風險,且平均壽命減少200多天。
肺癌罹患率與死亡率近年來高居各類癌症之冠,且罹病人數年齡層有下修的趨勢,就癌症死亡地圖來看,肺癌標準死亡率最高的鄉鎮,幾乎集中在嘉義等沿海地區,這與PM2.5的高危險地區似乎不謀而和。
為什麼吸入PM2.5會造成心臟疾病的風險值增加如此的多?主要因為慢性發炎導致的血管硬化,產生血栓導致冠狀動脈硬化或因自律神經失調形成心律不整等問題,的確形成健康上很大的危機,特別是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容小覷。
哪些人更容易深受其害?
面對PM2.5大軍侵襲,即使是健康的正常人也都會因為曝露量增加而逐漸引發罹患疾病的機會,以下五種高危險群不容忽視:
1)本身有肺部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2)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
3)有呼吸系統問題的早產兒。
4)老人及小孩、過敏族群。
5)呼吸道異常者,例如囊腫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此外,PM2.5的侵襲也會對腦部問題造成嚴重的侵犯,一旦腦部微小血管阻塞,未來也有造成中風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為提高民眾對PM2.5的警覺,除了有即時監測資訊提供參考外,更貼心的以顏色分級標示方法,從正常值的綠色到警戒值的紅色甚至是危險值的紫色,都能夠藉此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有鑑於「紫暴」危害造成的影響,包括環境保護與教育單位、各地政府機構都嚴陣以待,環保署並提出「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應變辦法」修正草案,建議當空氣品質惡化到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時,工廠運轉、汽機車等都需比正常排放量減少四成以上,至於一般戶外活動也應在應變措施中予以規範並受到限制,但學生是否因此而需停課,或停課的標準值落點,則會再行商議。
高度工業化發展與汽機車增加的背後卻成為足以危害健康的致命來源,高羽璇醫師表示:「對抗PM2.5是一輩子的事。」既然無法改變環境因素,就得更加重視並提升自我保護的觀念。
面對無所不在的恐怖威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做好適度的防備與因應?
資訊的掌握與即時的應變
民眾在外出時應先了解戶外空氣情況,以便即早因應,減少跑步等激烈運動或避免於交通尖峰時期時外出。
重視居家安全
居家要減少燒香的習慣,同時要使用空氣濾清機,增加空氣的清新度,若是住在大馬路旁或工業區附近的民眾,開機率更要增長時間,因為PM2.5無所不在。
注意料理方式及飲食
面對隱藏的無聲殺手,最簡單的就是先從個人飲食做起,高羽璇醫師建議,炒菜時盡量避免大火或冒出油煙,為增加室內空氣清新度,炒菜時要記得打開抽油煙機,並且在煮菜後仍持續開啟3~5分鐘,以便將廚房內的油煙排出,部分餐廳為考量排出之油煙可能造成環境與健康影響,會將排油煙機加裝過濾器,以期改善PM2.5的排放量,但整體而言,如果能以低溫拌炒改變傳統大火快炒的料理方式會更好。
此外,台灣人瘋迷的烤肉一樣不是建議的飲食,不但烤肉時萬家香的煙霧四起,更因為燒烤類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並不鼓勵多食用。
飲食習慣應掌握多色蔬果且多食用當令水果,吃出食物的原味與掌握不同食材的均衡營養素,才能提升免疫力,強健體魄,足以抵擋外來刺激。
注意車輛定期檢查
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也是PM2.5的重要來源,為環境盡一分心力應從自身做起,建議波機車應定期檢查,並配合環保政策以二行程機車取代早期的四行程機車。
外出時配戴口罩
減少PM2.5的威脅,外出配戴口罩是自保的重要指標,但醫師提醒,即便是N95口罩對PM2.5仍只有九成的防禦力,其次為外科口罩,但防禦力降至四至五成、不織布口罩則屈屈只有二成的保護力,目前市售的多種口罩在選購上仍應注意使用需知,由於N95口罩配戴較不舒適,一般民眾的使用率極低,若使用外科口罩或布口罩,也記得一定要定期汰換,通勤族通常在戶外機會高或者在上下班交通尖峰時段外出,建議能每日更換,才能達到基礎的防護效果。
養成持續運動習慣
營養均衡提升免疫力,增加肺活量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早睡早起常保運動習慣,保持良好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運動時需要的氧氣需求量更高,劇烈的跑步或球類運動等耗氧量更高,為避免運動反而吸入過多的有害物質,建議若需戶外運動時,應先查詢空氣指標指數,以做為運動時間與型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