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1日在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中,震旦博物館執行館長賴任辰應邀參加藝博會主題論壇,並以:「古博物館與當代藝術――震旦博物館的新路與思考」為題演說,探討全球博物館的共同議題:博物館該如何堅守傳承、與時俱進、創新活力、匯聚人氣。
▲第三屆ART021當代藝術博覽會今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規模達歷年最大。
2013年12月《經濟學人》週刊以「全球博物館的趨勢觀察」為專題,特別指出全球化與網絡化的現代,人們不需旅行就可以看見全世界,所有資訊經由互聯網便唾手可得,人們為何需要到博物館?年輕人生活中被無數資訊媒介包圍,被無數感官娛樂吸引,為何還會想去博物館?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傳統博物館代表著老舊事物,與日常生活無關;但是不少博物館正在以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與主題,讓藏品與學術的展廳,轉變為大眾參與及思考的空間、兒童學習及嬉戲的新場所。其中「當代藝術」在全球已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反映社會現象、觸動心靈、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普世媒介。對年輕人而言,博物館的內容要足以「吸引眼球、魅惑感官」,這遠比知識教育更為優先;也唯有新奇與創意,知性與感性的同步交流,博物館才是一座令人歡愉的神殿。
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之後,精神文明也更加迫切需求,博物館及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建設。震旦博物館有幸躬逢其盛,我們深深理解博物館是民族的文化載體,也是城市的共同記憶。因此,我們經常三問自己:為何興辦博物館?做什麼樣的博物館?博物館與社會有何關係?
震旦博物館是一座全新而有歷史的博物館,身處國際大都市――上海,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為了借鏡西方先進國家的百年發展經驗,震旦博物館在2013年6月即與義大利Querini博物館合作,在威尼斯雙年展舉辦「獨角獸與龍」特展,並參與「新路」三年計劃。這個博物館是Querini家族在1869年將所有收藏與建築全數捐贈予威尼斯政府,之後由基金會獨立管理與運營迄今,隨著時代變遷依然保持創新活力,是值得參考學習的成功典範。
而美國東岸的Wadsworth博物館成立於1842年,收藏豐富的歐美古今藝術品。到了1927年,新任館長Austin以專業遠見重新梳理藏品體系,聚焦於巴洛克時期與現代主義大師的藝術品收藏,並大膽引進新的藝術形式:音樂、舞蹈、戲劇、攝影、建築等等,還邀請當時歐洲的前衛藝術家畢卡索、達利等,舉辦全美第一次的個展。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禁讚嘆:Wadsworth博物館因這位高瞻遠矚的館長而重新奠定其百年根基。
震旦博物館面對經濟與文化正在大轉型的時刻,如何建構定位並邁出新路?如何善用貼近生活的當代藝術找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我們的策展思考是從三個層面來評估:
1 古今交融 ﹥從歷史文物中發掘可用於當代生活的價值。
2 當下即未來 ﹥要反映當代社會的人文與環境,在未來留下歷史印記。
3 藝術無界﹥當所有產業都已無國界、跨業界時,藝術必然也需多元對話與融合。
震旦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除了古器物的常設展覽與教育推廣之外,也積極與國內、外藝術機構交流合作,舉辦各類型的當代藝術展,並進行與古器物的並列演繹,同時開展多元的文化活動、兒童教育及學校合作。震旦博物館計劃在2018年完成第二展館建設,因此,我們勇於先行嘗試各種展覽形式,挑戰空間使用的可能性,並從中汲取經驗、精益求精,以符合國際專業標準並確立未來的策展原則。
震旦博物館在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中,將順應著時代脈動,做好社會公益事業,成就博物館的百年文化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