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了相當長的一段動盪時期之後,統一的漢王朝迎來了經濟與文化的全面發展。同時由於和西域地區交流的逐步加深,帶動了和田玉的傳播;並且治玉工具和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另外在玉器的藝術風格上也多有突破,集中體現在對「立體化」的表現之中。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成就了漢代玉器在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漢代品類繁多的玉器之中,有一類圓雕神獸 ,因其出土數量稀少、藝術性強等原因成為了歷代收藏家極為珍視的收藏品類。
一、漢代圓雕神獸概述
目前就出土的漢代圓雕神獸來看,按其尺寸大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尺寸較大,長度在5公分以上;另一類尺寸偏小基本最大長度或高度在3公分以下。相對而言,第一類尺寸較大的玉神獸基本以想像中的超現實動物為多,偶爾也有日常動物出現。而小型微雕神獸則全部是現實動物,例如常見的鳥、羊、虎、蛙、龜、蟬等,但是由於其在功能和思想內涵上具有一定的神異特質因此也可以劃分在神獸的行列。
首先來看尺寸較大的這類圓雕神獸,他們的材質以玉為多,似玉材質為輔。就目前的考古發現情況來看,極為稀少,總計數量不超過10件,這其中又以陝西地區出土的最富盛名。漢代帝王定都長安,這直接導致在今天西安的城郊分佈了大量的漢代皇家或達官貴族的高等級陵墓,雖然它們在歷史的發展之中受到了盜墓人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是仍舊有部分精品被考古學家們發掘。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上世紀60-70年代在咸陽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的5件玉神獸,他們分別是羽人禦馬、玉辟邪(2件)、玉鷹、玉熊。此外陝西西安市三橋鎮漢墓出土的玉獬豸(獨角獸)以及陝西省寶雞市北郊漢墓出土的青玉辟邪都是此時期圓雕神獸中難得一見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在長安京畿地區之外,在漢宗室同姓王的封國之地也發現了少量漢代圓雕神獸的身影,例如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中也出土了一件長23.5釐米,寬13釐米、高14.3釐米的大型圓雕玉豹,這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一件漢代圓雕神獸。
其次再來看尺寸不足3公分的微雕神獸,這一類神獸的材質以似玉材質為主,以玉為輔。並且基本不會單獨出現,它們全部是玉串飾中的組成部件。由於穿戴的需要,這類微雕神獸的身體中部橫腰處,均有琢磨出的小孔,以便繩子穿系時通過。微雕神獸相對於大型圓雕神獸而言數量較多,且在全國內廣泛分佈,西漢中晚期開始出現、流行,出土遺址的性質均為墓葬。
二、漢代圓雕神獸的功能及文化內涵
根據上文的分析,大型圓雕神獸同微雕神獸除了在尺寸上有顯著的區別之外,其在出土遺址性質、風格樣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質上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其功能和文化內涵的差異而造成的。
1)大型圓雕神獸的功能及文化內涵
探討此類大型圓雕神獸功能的困難較大,主要是因為實際出土數量極其稀少,同時出土器物遺址的自身情況也並不理想,出土環境或同出器物的參考資訊也沒有得到保留,更加困難的是如果梳理漢代的歷史文獻會發現明確的文字記載則是難覓蹤跡。因此長期以來對此類大型圓雕動物的功能並不明確,在這裡筆者僅僅通過資料分析為大家提供一種功能的假設。
就目前考古發現的情況而言,集中出土的大型圓雕動物是西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中發現的5件,這個數量佔據了目前發現的大型圓雕動物總數的一半。因此這座陵園中建築的性質是解讀此類動物功能的關鍵要點。根據考古學家上世紀的調查,這座建築在陵北300余米外,地面暴露夯土和磚瓦,應該有一個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的建築遺址。那麼在陵園範圍之內為什麼會有建築呢?根據《漢書》的記載:「陵旁立廟」,也就是說在大型的陵園之內會特別設立廟用於祭祀、悼念等相關活動。那麼自然這類漢代大型圓雕神獸也應該是在祭祀活動中有一定的作用或象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同這5件圓雕神獸同出的還有僅高8公分的「迷你」線刻鎏金銅鼎及鎏金編鐘,由於它們的尺寸很小,基本排除了實用功能,應該是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那麼究竟這些神獸在祭祀活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首先來看他們的種類,分別是熊、辟邪、鷹(鳥)、羽人禦馬,加上同出的小型鼎和編鐘可以得知,這些全部是漢代流行的祥瑞文化中的題材。祥瑞是漢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指上天對人世社會的評價,當社會繁榮、政治清明、統治者勵精圖治之時,上天會降下特定的訊息用來傳達對人世的肯定。這些訊息通常包括各種動物、器皿等,這其中神獸、神雀、玉馬、寶鼎等都是漢代文獻中多次被提及的,那麼我們可以推測出這些大型神獸是作為祥瑞來表達上天對世間統治的肯定,而這些肯定的直接作用物件就是身為一國之君的帝王,那麼在帝王陵園的廟中出現這類神獸就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了。無獨有偶,東漢位於山東嘉祥的武梁祠中也有表現出圖案化的祥瑞,武梁祠是一座祠堂,其功能就是為了祭祀家族的祖先,同漢元帝渭陵中廟的功用高度一致,因此可以得知在祭祀用建築中使用祥瑞的傳統在後世也得到了一定的傳承。
也正是因為此類大型圓雕動物主要是作為祭祀中祥瑞的象徵,因此他們不會用作裝飾佩戴,周身不穿鑿系帶孔。此外這類大型圓雕神獸特別注重細節的處理,甚至連動物腹部、足底都有刻畫羽毛、生殖器、肉墊、指甲等,而這些部位如果按照一般常規的擺放方式是不能被看到的,那麼這些有意的細節刻畫目的是對祥瑞的真實再現,也並不是為了單純的藝術欣賞目的。
2)微雕神獸的功能及文化內涵
相比起大型圓雕神獸而言,微雕神獸的功能較為明晰,主要是考古發現資料較多,同時也有明確的漢代文獻記載。從考古方面來看,微雕動物是手串、項鍊等串飾的部件,根據出土位置可以發現多佩戴在墓主人的手部或前胸。
同時根據漢代文獻《急就章》中的記載:「系臂琅玕虎魄龍,璧碧珠璣玫瑰罋,玉玦環佩靡從容,射鬾辟邪除群凶。」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這類用各種寶石雕琢成龍、神獸等動物,是用來串系在手臂上,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加之這類微雕動物的主題本身都能夠在漢代文獻中找出其消災避禍的文化內涵,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用來辟邪壓勝的工具。另外可能是因為尺寸較小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穿戴時動物的底部不會曝露在觀者的視線裡,因此這類神獸的底部都沒有細節刻畫。
三、震旦博物館藏 漢代圓雕神獸精品賞析
在瞭解了漢代圓雕神獸的概念之後,我們著重對此次展出的兩件神獸做藝術層面的賞析。
1)羽人騎神獸
這件器物(圖一)選用白色玉料雕琢,局部受黑色物質沁入而呈現出了黑色。主體呈現出昂首張口的樣貌,口中還露出獠牙,凸顯了威武的氣勢。神獸頭頂長鬃,下顎長須垂曳,身體兩側刻畫了神獸的重要特徵——翅膀。在神獸的背上還有一個馭獸的神人(圖二)。這種羽人騎獸的圓雕玉器十分罕見,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無論從玉料、工藝技巧、造型、尺寸等方面來看都屬同類中精品。
2)玉神獸
此件神獸(圖三)屬青白玉質,器表有些許白化,局部收到鐵銹沁入而呈現為紅褐色。玉神獸頭部微仰,張口露牙,表面以浮雕技法雕琢高眉骨與雙眼、開闊的鼻翼及短須。神獸頸部粗短,挺胸,長尾朝向側邊彎卷,四肢配合前低後高的身軀延展,體現出神獸在跨步行走時的體態。除了身上長出的羽翼之外,此獸尾部有一「山」字型裝飾,這也是神獸的標誌性符號之一(圖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此件神獸翻轉過來,其足底腳趾和紋路的刻畫也十分明晰(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