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顛撲不破的真理總是被反復驗證,那就是「大道至簡」。日前,秋水初泛的黃浦江邊,在震旦博物館第四屆古器物學研習營上,以分解學派古器物學的研究理論所進行的考古、喪葬文化和古器物學等議題的探討和詮釋,顛覆了學員的慣有思維,激發了他們回溯歷史的興趣和對古器物內涵的追尋,今日我們在播種,他日必能收割。
舉辦研習營活動,對於震旦古器物學學說的推廣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第四屆古器物學研習營活動8月19日在上海震旦博物館隆重舉行,一場由此引發的對器物研究方法論的思考,正因考古文博界後輩精英的參與,變得更富活力和熱情,啟迪了全新的視角與思路。同時,關乎民營博物館學術發展和教育推廣意義等問題,再一次引起關注。
探尋古物的本真
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拓展必然將要落實到「為我所用」的終點,最能有效地被理解與掌握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事實往往也證明,那正是現實中最需要的方法。古器物學走到今天,歷史上的諸學派無論是金石學派還是田野考古學派等,已然不能與時俱進,許多因時空流轉和錯誤資訊導致的複雜狀況使得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古物的斷代和辨偽問題,而分解學派的古器物學恰是解開這一系列難題的金鑰匙。誠然,如果僅僅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學術理論,無論如何也不會引發世人如此地關注和回應。其關鍵所在,亦是可貴之處,就是分解法的古器物學「簡單好用,高效上手」。以料工形紋為起點,本質上就如同「演繹法」,從一般性前提開始,化整為零的層次剖析。不論滄海桑田,器物則可穿越時空,以當代敘事方式再現歷史,尋找人類失去的集體記憶。掌握了這一至簡卻深刻的「大道」,不僅有助於探尋器物所包含的資訊密碼,還能夠重塑人類精神世界、參透人類文明的真諦。透物見人,這才是真正的古物精神。
山高水長遇良師
歷史上堪稱萬世師表的聖賢們如何照亮人類進程的事蹟總是被千古傳頌,因而名師的點化總是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鑒於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與震旦博物館合辦,來自北大文博學院的學者團當然是最大的亮點。
考古學界泰斗級大師李伯謙教授為學員們講述「晉侯墓地的發掘與認識」,其樸素嚴謹的學風和精深的學識使人感佩。曾主持天馬曲村、北趙晉侯墓地、周公廟等處發掘的考古學家徐天進教授提出了「西周考古的新思考」,對石鼓山出土的青銅器器型、銘文進行闡釋,並且就特殊葬俗、重器的隨葬組合,強調其中的前期遺留以及羌戎外族的因素,墓主的身份需好好研判;另外,還有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副院長孫慶偉教授所做的專題,孫教授談西周的葬玉制度,杭院長談佛教藝術,他們的飽學與循循善誘,馭繁於簡,在授課過程中為聆聽者帶來強烈的震撼。期間,學者的議題大致都會回歸到對古代器物本身的研究和器物史料的構建這一課題上來,雖然不同的學術背景下鑒古辨器的思路不盡相同,但是,大師們都表達了「料工形紋」四分項研究在各自的學術研究中的啟發。除了外聘講師,震旦博物館館長張臨生教授還追根溯源,為大家娓娓道來「古器物學的發軔」;從北宋中期,古器物學是如何興起的,以及興起的背景與後來未能持續健全發展的原因。
復旦大學尋婧元博士,現任本館學術組組長,以漢代喪葬用玉的玉璧的功能與象徵意義為題的演講,漢代玉璧有區隔與聯通的功能,也可以代表天門,作現世與彼世之間的過門,人往生後的那口氣可以穿過璧門,昇仙。這是接續孫教授對上古魂魄的闡述,所作的發揮。此外,尋組長以館藏為基礎向大家介紹佛教精義與佛教造像藝術。作為貫穿研習營學習過程的靈魂人物是吳棠海董事,連續五天、藉著玉器、瓷器等不同的主題為學員們帶來一場場古器物學習的饗宴,讓學員大開眼界。
尊古不泥古的傳承
研習營的主角畢竟是那些來自全國高校的精英,他們的素質、對歷史的熱愛還有靈犀一點通的機敏,在整個學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不由得引發「後生可畏」的讚歎。課後互動環節,除了一般提問之外,活躍而發散的思維甚至會帶出貌似荒誕不經的問題,然而這正是專家們十分欣賞的課堂回饋,這才真正反映出,每位學員都在認真吸收知識、積極思考,並以自身專業特點和能力做著最具挑戰的腦力激蕩,唯此他們的水準才會大幅度提升。更令人欣慰的是,學員們並不盲信權威,大膽假設,謹慎求證,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求知精神。結營時,帶著初識古物新方法的激動心情,學員都紛紛表示這套不拘泥于一般路子的新理論使他們受益匪淺,照亮了未來的道路。毋庸置疑,新一代的學者理應富有開拓精神,不拘泥、不盲從,要在傳統方法和著述的基礎上,發想出適合當下的方法,開闢出一片不一樣的天空。
研習成就時尚生活
震旦博物館自2003年在臺北建館,便一直在探索推廣古器物學教學的最佳模式。為了培養高起點的專業後備人才,本著弘揚震旦古器物學的目的,從2006年開始舉辦震旦博物館第一屆古器物學研習營,集結名校文博研究生進行培訓。中間一度叫停,於今,震旦博物館新館開幕,再次舉辦。
震旦博物館一向主張 「運營國際化,學術生活化」為發展目標。借鑒當今熱門的「國學研習班」、「考古夏令營」等相關活動,調整了更加適合本館的古器物學研習營,希望通過震旦古器物學的研究方法,漸次擴大受眾的範圍,逐步在社會中引導大家用簡單易行的分解法古器物學來學習鑒賞古文物,從而開發出創意美學、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