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講堂》邀請《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何振紅分享「影響我的幾件事」,以多年來新聞工作與體驗來暢談人生;雖是理工科出身的她,不愛寫文章卻選擇從事新聞工作,但帶來的精采與感觸,更是影響她的一生;也從自身瀕臨死亡的過程與災區採訪的經驗中,體悟到對生命的尊重與渴望。
透過理工邏輯觀念 培養高度新聞敏感度
《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何振紅出身員警世家,剛開始就讀理工科,認為自己應該是個律師或是法官,最後卻進入武漢大學新聞學院,而後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這樣矛盾、曲折的性格,造就出何社長豐富的寫作背景;如同她很愛看書,但卻不愛寫文章,但運用理工科的邏輯觀念,卻擁有財經記者所具備的專長,關鍵就是將事件與數據一一「看透」,透過敏銳的觀察,找出細微變化,撰寫出精彩的報導內容。
除了看透之外,何社長說:「採訪寫作要像攝影鏡頭的原理一樣,有前、中、遠景的概念,用『透視』來觀察經濟現象。」也就是新聞寫作要將事件「放大」來看,由小到大從單一、產業、全國甚至世界全球的角度來看待事情,把重點突顯出來。最後,運用「找關係」的思考模式,將其要素分析、異常點找出並看出兩者的關聯性等;如此,才能藉由觀察異常變化,讓報導更加精采有力!
透過上述的關鍵要素,何社長說她運用理工科擅長的邏輯觀念,觀察場景及人物的情緒變化,以打動人心的方式來撰寫,讓讀者跟著文字的思維一同起伏,如此才是一篇豐富且生動的報導;何社長從中培養出高度的新聞敏感度,也從新聞工作中影響到自己學習與領導的風格,可說是成功的從理工轉戰文科的完美案例。
從災區採訪經驗 改變對生命的看法
何社長特別提到她人生轉捩點的體驗,那就是2009年時擔任《經濟日報》記者,在採訪兩會報導時,因長期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壓力及感冒未痊癒的雙重影響下,突然出現瀕臨死亡的休克狀態,讓她體悟到人生走到最後時,留下的是什麼?從此她學會放下,凡事不該過度拚命與執著。
另一項對生命的改變是,何社長在2009年初回訪四川汶川地震進行採訪時,在走遍災區後,印象特別深的是在四川映秀鎮,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很多人在多位親人過世的情況下,還忍住悲傷認真地活下去樂觀面對人生,羌族的百姓,也在臨時搭建的房舍,雕刻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紋,讓一切重新煥發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些無不表現出民眾在重建下的樂觀,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
從中,何社長體悟到這些災民對生命的尊重與渴望,在經過這次災區採訪與瀕臨死亡的經驗洗禮後,更加深對生命的觀感,包含她對人生的態度;她不斷告訴自己,應該對人生重新看待,將生命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她認為態度決定一切,把自己做到最好,對世界的態度是由自己決定,人生應該豁達面對!
轉任管理職務 開拓媒體新事業
何社長所任職的《中國企業家》雜誌,是中國大陸財經商業雜誌的領導者,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後,憑藉她多年對新聞工作的熱情與努力,於2010年底,有機會挑戰管理職務,擔任起《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正式從記者崗位轉任管理崗位,迅速成功轉型,成為媒體經營管理方面的專家。
面對新媒體的衝擊,何社長憑藉專業敏感度,帶領《中國企業家》雜誌在做好紙本刊物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媒體轉型的道路。並在傳統媒體中,率先規劃了「微博採編手冊」,使得《中國企業家》雜誌新浪官微,成為首批粉絲超百萬的媒體官微,影響力長期居於財經媒體官微前5名。
在微信推出之初,她又敏銳地體認到其重要性,讓《中國企業家》雜誌成為第一批註冊媒體微信的刊物,並在雜誌封面運用QR code(二維條碼)作宣傳。目前,《中國企業家》雜誌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超過30萬,其影響力遠遠大於一家傳統媒體。今年更率領團隊推出「會說話的雜誌」,利用新技術實現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採訪錄音,打破傳統紙本媒體的困境,將文字與聲音合而為一,增加新聞報導的臨場感。
另外,也在她的帶領下《中國企業家》雜誌在經營上也持續突破傳統、向外擴展,旗下「木蘭匯」已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女企業家俱樂部,將傳媒產業拓展到實戰培訓、資料服務等領域,線上線下活動的結合,使《中國企業家》雜誌社加快向「高端商業資源交互平台」之路轉型。
《中國企業家》雜誌不僅在內容上走在前端,在網路和數位技術迅速變革的今天,搭建起一個交互平臺,讓交流成了傳播的核心和重點,動員和吸納各類資源,讓客戶進行多元的互動。
面對未來多元媒體的市場挑戰下,何社長將持續在媒體經營管理上,做出更多有別以往的創新與開拓,帶領著《中國企業家》雜誌社走向更先進的媒體之路邁進。
《中國企業家》雜誌
創刊於1985年,是由經濟報業集團主辦,主要為中國大陸上千萬經營管理者服務的大型綜合性半月刊,對外公開發行。《中國企業家》雜誌由於卓越的內容品質、良好的讀者口碑、優秀的市場反響,被評為2008-2009年度中國郵政發行暢銷報刊八十強。
《中國企業家》雜誌在經營上也持續突破傳統、向外擴展,旗下「木蘭匯」已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女企業家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