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的創燒年代和生產時間,大約在元代中晚期,雖然歷時不久,但是產品一出現就是工藝成熟、製作精美的狀態,不僅供應國內所需,更遠銷海外,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景德鎮是元代的製瓷中心,優良的胎釉原料、窯工程技術及製作技法,為青花瓷的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因為元代處於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環境裡,再加上青花瓷的生產以國內外的市場導向為主,故能形成特殊的風格。
一、元青花緣起
元代青花以外銷為多,大部分沒有銘文,所以早期人們並不知道元代有青花瓷器,直到英國大維德爵士收藏的成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被發現之後,才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
這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如圖一所示,盤形口,長束頸,腹部深長,底下有高圈足,頸部兩側附加象首狀的器耳,表面繪畫串枝菊花、雙層蕉葉、雲鳳紋、串枝蓮花、雲龍紋、海水波濤、串枝牡丹及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等青花紋樣。
瓶的頸部書寫銘文,內容為「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
有了「至正十一年」的確切紀年後,此對「大維德瓶」成為元青花的標準器,用來鑑定其他博物館藏和考古出土物,讓我們對元代青花有更多的認識。
二、伊斯蘭風格
十三世紀蒙古鐵騎西征,成為橫跨歐亞地區的大帝國,打通東西方的陸上通道。元朝建立之後,中西交流頻繁,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亞各族人紛紛進入中原,帶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文化對於元青花的影響非常顯著,許多器型品類就是配合伊斯蘭地區的需求,或者模仿伊斯蘭文物而製作的。例如圖二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八棱蓮塘水禽紋執壺,此器呈盤形口、高長頸、斜肩、鼓腹、圈足外撇之狀,盤口和腹部之間附加一條彎曲的壺柄。
從造型上來看,盤口出簷,頸部上寬下窄,器壁呈八棱形,壺柄較長,並非中國傳統執壺的形制,卻與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伊斯蘭銀執壺造型類似。
該器為西元1232年伊拉克摩蘇爾地區製作,兩相對照之下,可以確定此件青花執壺是模仿伊斯蘭銀壺的產物。
其他還有元青花大盤和大碗,形制尺寸與中國傳統碗盤不同,是配合伊斯蘭地區多人圍坐共食的習慣而製作的,亦屬伊斯蘭之風格。
三、草原風格
蒙古族人生長於北方的大草原上,在蒼茫的曠野中過著游牧生活,常年以車馬為家,隨著水草遷徙,身穿皮毛,肉奶為食,以氈帳為居室,發展出與農業社會迥然不同的草原文化。
具有草原風格的元代青花瓷首推圖三之例,此器為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品,表面裝飾著飛鳥雲紋、串枝菊花、串枝蓮花、海水波濤及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紋,紋飾多採青地白花法繪畫,鈷藍呈色深濃如藍寶石,是元代景德鎮製作的產品。
但是它的頂部隆起為半球形,底部平而內凹成淺圈足,下方開一個龕式小門,整體近似蒙古包的形狀,因此被視為草原風格的反映。
四、中原風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生產地點在景德鎮,窯工程技術從中原傳統基礎中加以改良,除了外銷之外,也供應國人使用,造型紋飾都有本土特色。
例如圖四為湖北省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梅瓶,此器呈圓口、突脣、短頸、豐肩、長腹上寬下窄之狀,表面繪畫鳳鳥穿花、四愛圖、卷草紋及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勾雲紋等多層紋飾。
梅瓶始見於唐代,宋代十分流行,屬於本土的傳統品類。瓶身肩部的鳳鳥紋是中國古代的瑞鳥,作為吉祥的象徵,而瓶腹繪畫的四愛圖則取材於周敦頤、陶淵明、王羲之、林和靖等四位文人雅士所愛之物的典故,是中原在地文化的表現。
五、多元風格
元朝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彼此互相交融發展,形成多元文化的朝代,使青花瓷器呈現豐富的樣貌。
例如圖五為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八棱葫蘆瓶,此瓶的器身呈葫蘆狀,從口沿至足底皆製作為八棱形,表面繪畫禽鳥、花卉、瓜果、菱格紋、朵花紋及壼門紋邊框內填蓮花、雜寶等紋樣。
此種八棱形的器身和綿密整齊的紋飾鋪排,來自於伊斯蘭地區的影響,壼門紋邊框內填蓮花雜寶屬於藏傳佛教之紋飾,而瓜果、花卉及瑞鳥則是中國傳統題材,整體呈現多元文化的融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