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9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人類科學家 瓊.李維—有限人生,無限賽局

1986年,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出版一本深具影響力的暢銷書《有限與無限賽局》〈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卡斯認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我們都參與過其中一種賽局。

 

有限賽局有開始跟結束,你參加是為了贏,而且有大家一致同意的規則〈例如:要玩多久、獲勝的定義是什麼〉。籃球就是一種「有限賽局」,大家在規定的時間內競賽,時間內得分最多的球隊獲勝。如果你還想要玩,可以再打一場,但是第一場已經結束了。這就是有限賽局。

 

另一種是無限賽局,指的是比賽不會結束,也沒有一致同意的規則,所以沒有贏家或輸家。大家投入這種賽局純粹是為了享受,目標是盡量讓賽局一直持續下去。舉例來說,婚姻是一種無限賽局,你走入婚姻不是為了跟鄰居或朋友比高下,或是比比看誰的婚姻維持得更久。

 

你選擇走入婚姻,是因為它帶給你的價值。而且請注意,婚姻沒有一體適用的規則,每對夫妻經營婚姻的方式都不一樣。這是一種需要努力維繫,希望能盡量持久的無限賽局。當我們持續下去,其他人會跟著參與。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親密安全關係都是「無限賽局」

 

和婚姻很像,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社群、信任和親密安全的關係,全都是無限賽局。我們參與其中,是因為我們從中獲得喜悅。親密安全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努力爭輸贏是荒謬的,因為你沒有辦法獲勝。值得思考的是,社群變大並不代表獲勝;你可以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個小而關係深厚、符合你價值觀的社群。能參與其中、一同遊戲本身就足以獎賞。雖然你玩得愈久,影響力會跟著變大,但這是副產物,不是目標本身。

 

就像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指出的,當人或組織投入錯誤的賽局,結果可能會是毀滅性的。當福斯汽車〈Volkswagen〉為了讓產品觀感更好而偽造汽車廢氣排放數據,或是富國銀行〈Wells Fargo〉為顧客違法開設銀行帳戶,這些做法短期或許有賺頭,但是騙局一露餡,兩家企業的聲譽都遭受驚人的損害。這些企業從事無限賽局的生意,行徑卻有如在玩有限賽局。他們的目標應該是盡其所能,讓賽局能夠打得愈久愈好,但企業高層變得貪婪,只想拿到紅利獎金,漠視自身行為的後果。

投入「無限賽局」之前,必讀5招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社群視為有限賽局,就會把親密安全關係的體驗,變成像是在下一盤西洋棋,錯把每個人獨有的價值,當做被我們用來達到目的的兵卒。這麼一來,我們培養的信任與親密安全關係會破滅,瞬間瓦解我們花時間努力營造的重要事物。

 

許多組織中所堅持的事情:他們投入的是一場無限賽局。他們已經了解,透過投入一個社群賽局,可以幫助人們改善生活,也能實現我們自己在意的事物,無論是變得健康、事業成功、宣揚理念,或甚至是找到最好的朋友。

 

這或許表示某些日子,你將跟很棒的新客戶、捐贈者或朋友見面並建立關係,而這感覺就像你是獲勝的。而其他日子,人們將不會是比賽對手,或是你的成員因為搬到其他城市,無法再參與社群,這個感覺就像你是失敗的。恰是此時,記住你在參加什麼樣的賽局很重要。這跟數字無關;重點在參與、建立關係,以及盡量拉長參與賽局的時間。

 

賽局本身就是贈禮,參與其中,就會帶來生命的魔法。以下是我投入無限賽局多年獲得的發現,它們曾經幫助了我,希望也能幫助到你。

 

1. 一切皆始於善意

如果我們不是立意良善,幾乎不可能與他人培養深遠的關係與一體感。或許短期能跟人建立起連結,但時間一久,自私的意圖就會露餡,導致自己身敗名裂,那麼我們從中所獲得的社會、職涯與健康益處,最終都將煙消雲散。我不是說我們得純然的利他。有人要賣我產品沒問題,但我希望銷售人員把我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非營利組織希望我支持他們的理念,我總會希望那個組織尊重我的想法。

 

2. 親密安全的關係、自在的感覺

你一定能想像要去見老友的那種期待之情。那種你能天南地北什麼都說,不必擔心被批評的對象。可惜,這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太罕見了。當Google想了解讓團隊有效率的因素為何,他們進行一個研究,稱為「亞里斯多德計畫」〈Project Aristotle〉。

 

我們通常會想像一個最高效率的團隊〈尤其是在Google這樣的企業裡〉應該是由5到10位來自各專業領域的超級巨星組成。這些超級巨星加起來的智商有10億,他們3週大就會說話,所以贏得了所有獎項。但研究的發現出乎意料:想要預測一個團隊是否為高效團隊,排名第一的要素,是所謂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有安全感的團隊願意冒險,成員之間不會刻意設下心防。就像我們學過的,脆弱迴路能夠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我們感覺彼此的關係更緊密。當團隊成員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而願意說實話,即使成員說錯或是犯錯,這種團隊的整體表現也會勝過那些看起來很強大、內部卻缺乏安全感的團隊。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你的社群要開放給每個人參與。誰是你的社群成員取決於你,但重要的是,社群必須讓每個成員感到安全、擁有歸屬感。

3. 建立一個平台, 並看見社群成長

一個人的社群意識是來自社群整體;這不是靠哪一個人所能給予的東西。相反的,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人們聚在一起,透過一個體驗凝聚他們的關係。記住,你的社群已經在那裡;他們只是需要方法連結與聚集。你設計一條路徑,讓大家發現那個方法,到達路徑的終點時,他們體驗到一種歸屬感,一種回到家的自在感,以及跟價值觀相同的人同在的感覺。這是人人變得更好的來源,也是你培育影響力的來源。

 

4. 提供一場入會體驗

入會儀式具有一種意義,能讓人感到自己克服某個關卡,因此成為社群的新成員。就像我們在大學姊妹會看見的,入會儀式的過程愈嚴肅緊張,這個團體就愈有凝聚力。

 

然而,儀式中完全沒必要做任何令人痛苦的事〈無論是社交上還是身體上〉,如同在「創意早晨講座」,在演講或表演開始前,你會受邀站起身來,讓大家跟你打招呼。這是歡迎所有參與者的常見體驗。對影響力人士社群來說,單純來參加晚宴、一起下廚,這就是入會儀式了。只要完成,他們就屬於「圈內人」,可以參加我們的任何沙龍。只要他們進入我們的固定邀請名單,這裡永遠都歡迎他們。

 

5. 運用ABCD:根據資產的社群發展模式

當一家大型企業缺乏一項技能,他們可以雇人,但在社群裡,找到特定專才並請他們配合,這個選項就複雜得多。反之,強大的社群傾向會遵循「根據資產的社群發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簡稱ABCD〉,ABCD模式認為,比起聚焦於成員缺乏的事物,更該從他們當中已經具備的技能和資源中壯大。這個方法讓成員能夠貢獻己力,為自己的成果感到驕傲。

 

最後,我想要指出的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或許是一場無限賽局,但這不是說,你需要永遠把人們聚在一起。你可能只想嘗試辦一、兩場活動,看你是否覺得享受。你也有別的選項,加入其他社群,一起辦活動。無論你的選擇為何,要確保這個方式適合你的個性,符合你的目標。

 

我個人更偏好至交好友的聚會;你可能會想跟二到三人聚會,或甚至跟某位朋友去健行。你也必須釐清適合你的社群類型是什麼,以及從社交團體與商業開發,到以理念為基礎的社群和公司文化。

 

此外,我們也會探索實體社群與線上社群的差異,畢竟線上社群已經愈來愈普遍。雖然所有課題對你來說未必能直接套用,但透過實際案例,還是能為我們激發靈感、帶來洞見。

 

出自:《影響力法則》/天下文化出版社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