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各項技術的誕生,而「人工智慧」就是集「傳感、仿生、分析、計算、識別」等高端技術為一體,並且是全球所矚目的科技焦點,在興起與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已快速應用在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場景。
雖然人工智慧已然成為了新時代企業發展致勝的戰略要素,但是關於它,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人工智慧能最大限度地使人們從低效率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是未來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有人認為人工智慧雖然會帶來便利,但也會帶來隱私洩露,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蘊藏著未知的風險,我們一起來看看創新產業從業者們的精闢見解吧!
AI技術要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關於人工智慧,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過去一年,AI在醫療、城市治理、非接觸服務等領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但我們對AI的未知仍大於已知。因此,我們追求「科技向善」,就要推動AI向善,讓AI技術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他還強調,我們善用AI的智慧,必須勝過日益強大的AI技術,要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納入公司的核心戰略,用「向善」這個方向,來牽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一步一腳印地實現「科技向善」。
人工智慧將影響人類社會未來40年的發展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則提到,過去幾年,業界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助推經濟轉型的方向,產生風險以及社會倫理方向,但是對人工智慧的社會價值,卻討論不多。
在李彥宏看來,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為人們帶來諸多價值與實際的效率提升。以智慧交通為例,目前全球每年的碳排放在510億噸左右,其中交通排放占到16%,事實上透過智慧交通,能夠有效地降低此一占比。
李彥宏表示「人工智慧將影響人類未來的40年。」但技術只有服務於人與社會,產生更多的價值才有意義,人工智慧的目的不在於替代人類。過去的幾百年間,人類社會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以能源消耗的基礎上的,未來,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支持人類進入低碳發展的階段。
此外,在智慧助老、機器翻譯等領域,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也正在幫助人們朝著生活更加便捷的方向不斷延伸,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和自由度。
城市數位化程度越高,安全挑戰越大
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認為,數位城市意味著「軟體定義城市」,未來智慧城市的數位化程度越高,安全挑戰也會越大。
城市的數位化轉型,其實就是基於AI、大數據、5G、邊緣運算等技術,構建出城市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也稱作數位分身),構建出真實世界的數位化映射。發展到今天,資訊技術已經深入融入到城市交通、醫療保障、商超零售等場景,成為了賦能並且重塑城市發展的關鍵。
與此同時,隨著數位城市建設工作的推進,在萬物互聯之後,未來虛擬世界中發生的網路攻擊和惡意事件,也將直接投射到真實世界,造成更為直接的傷害。
透過數位化改造,工業會得到更大的躍進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認為互聯網技術能夠為傳統企業賦能,她表示,「我們可以看到運用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從物流開始,物料進廠、成品入庫到走向市場,全產業鏈實現智慧化。」
董明珠同時指出,人類社會已漸漸進入「零碳排放時代」,「零碳源」技術實現之後,在全球溫度不斷上升時,使用上這樣的技術,能讓溫度降低0.5度。此外,「零碳源」比之傳統技術,耗電費用將大幅下降。因此,傳統製造業者,如果以數位化來改變的話,工業會得到更大的成長,更能滿足技術革命和創新。未來,唯有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真正數位化的時代。
AI普及化的瓶頸在開發效率上,而非技術和應用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認為,人工智慧的存在,讓城市服務的效率和溫度提升了。
他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到今天,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從過去天上的雲變成了地下的雲。要加速這個進程,可以遵循以下幾點建議:
一)彙聚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人工智慧。
讓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成為新型城市的基礎設施,讓算力像水電一樣成為一種新的城市公共資源,讓智慧觸手可及。如果沒有,則會限制城市數位化的進程。
二)技術要紮到根,根深才能葉茂。
在今天非常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這一點對產業發展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技術,增強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韌性。
三)大膽運用技術突破當前AI普及化的瓶頸。
當前的瓶頸不是在技術和應用的需求上,而是在開發的效率。現在AI開發效率太低、太慢,嚴重阻礙了技術和需求的結合。現在的模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手工作坊的模式,必須改變技術能力,才能提高開發成效。
本文經「鈦媒體」授權轉載
文章略有刪減,掃碼全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