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與文明的進展,設計也在不同年代呼應著大環境的改變,以創意跟想像力,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
1971~1981|現代主義的簡約極致—世界貿易中心
2001年哈德遜河畔的紐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矗立著紐約壯觀的天際線。這是美籍日裔建築師山崎實(Minoru Yamasaki,1912~1986)最著名的作品,從1966年始建,並在1973年啟用,耗資9億美金建成。
它最具代表性的影響是對紐約的都市規劃與街區變身。山崎實認為,設計者的職責,就是將人性需求納入設計中,在擁擠的都會中創造適合生活與工作的環境,他與團隊將原有零碎的街區整合,加上公共空間,並拓寬道路讓交通更順暢;而地下不僅有三線地鐵交會,還有通道直通華爾街。
簡約的雙塔象徵著世界和平,冀望全球商貿、資訊能在此交流。可惜恐怖攻擊摧毀了一切。世貿大樓的建築結構雖然承受住客機的猛烈撞擊,但最終飛機燃油引發的大火,也讓這幢現代主義的極致,在世人的驚駭中灰飛煙滅。
1981~1991|蘋果崛起,引爆電子產品變革—iMac G3
「簡約」貫穿了蘋果所有企業經營的面向,不僅是產品造型而已,也內建在公司的美學DNA當中。早在1977年,蘋果就曾在廣告文案主張:「簡約就是最終的洗鍊。」而追究起來,蘋果的關鍵轉變,要回溯到1998年推出iMac G3後,讓蘋果美學有了更明確的實踐。
像糖果般充滿色彩的iMac,造型可愛,機殼甚至帶點透明,拉近了電子產品與消費者的心理距離。「從盒子裡拿出就可用」的設計理想,將主機、螢幕、鍵盤都整合起來,形成強烈的視覺風格與功能主張,扭轉了過往先設計內部機構,再套上產品外觀的邏輯,改成讓美學觀「由外而內」更全面整合。這樣的產品差異化邏輯,影響整個業界。
蘋果在2001年推出iPod, 2007年推出的iPhone讓按鍵消失,觸控面板以直覺化設計,整合影音撥放、電腦、電話、個人記事等功能,完美體現「整合」的新境界。
從iMac開始,賈伯斯就與前蘋果設計總監強納生.艾夫(Jonathan Ive)合作,讓設計團隊獨立出來,給予更大發揮空間;蘋果產品也貫徹自行發展出來的一套設計美學,因此就算功能延伸愈來愈多,在減法哲學創造的秩序中,蘋果還是能讓功能與美學達到最佳平衡,從設計中透出優雅與力量。
1991~2001|設計步入數位時代,開創3D設計潮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壯觀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美籍加拿大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1929~)最著名的設計,它代表了建築設計的大突破,將建築帶向宛如雕塑的境界,改變了人們觀看建築的角度。
1997年落成後,光是開幕前3年,就吸引近4百萬人前來朝聖,為地方帶來至少5億美元收入,也創造出以「文創扭轉都市命運」的「畢爾包效應」(Bilbao Effect)。這種不規則造型要拜電腦3D運算普及之賜,藉由3D設計軟體CATIA,能輕易解決運算的困難,突破過往的造型侷限,創意表現更具靈活、彈性。
尤其這麼奇特的造型,不能只講求好看,也必須精確計算力學與結構支撐,因此「不規則造型」的意思,就是代表跟過往「方方正正」的建物不一樣,每個弧面或彎角,不同的曲度與高度,都會形成迥異空間,需要各種結構計算。唯有靠著電腦軟體,才能準確算出內部結構該如何佈局樑柱,才能維持建物穩固,又兼顧美觀與展示空間需求。
若說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兼顧理性與感性,成為邁向數位時代時,最令人驚豔的設計作品,一點也不為過。
2001~2011|清水混凝土美學席捲而來—安藤忠雄走向全球
安藤忠雄(1941~)的作品相當重視「光影」的細節,作品中常在細微處發現「一步一景移」的獨特感受;透過方、圓、三角、矩形等幾何,加上素樸的清水混凝土材質,創造出21世紀的建築桃花源。
他將日本傳統美學與簡練現代主義風格結合,也將地方創生、在地意識融進設計,創造出精神感受強烈的空間作品,如:住吉長屋、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直島地中美術館等。
進入21世紀後,他投入全球各項大型設計,如美國德州的沃斯堡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義大利威尼斯的海關現代藝術館(Punta Della Dogana)、台中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上海的震旦博物館、上海的保利大劇院、上海的明珠美術館、廣東佛山的和美術館等,都是著名作品。而今年五月底才於巴黎揭幕的「皮諾典藏藝術館」,則是改建證交所的老建築,亦是安藤忠雄備受矚目的最新力作。
2011~2021|OLED技術再度掀起手機革命—手機大廠紛紛推出折疊螢幕手機
折疊式手機已再度進化,成為連螢幕都可折疊,不但方便追劇、玩遊戲、閱讀電子書,甚至處理文書作業,因此就連蘋果也傳出即將推出螢幕折疊手機,預期在5G之後,成為下一波高階手機的創新賣點。
回溯起折疊式螢幕的發展,2006年緯創旗下Polymer Vision(現已解散)就曾積極發展可撓式電子紙。到了2008年,Nokia也提出可彎曲的Morph手機概念。接著2011年,日本京瓷發表了雙螢幕的安卓觸控手機Echo;而2013年,三星則以曲面OLED技術,提出接近現今折疊螢幕的概念。
從2018年底開始這種技術真正走向商業化量產。儘管目前螢幕折疊手機售價偏高,耐用性也仍受到質疑,不過隨著技術逐步成熟,未來發展潛力可期。除了中國的華為、新創品牌柔宇科技都曾推出螢幕折疊機,另外Oppo、Vivo、小米與榮耀等品牌也都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