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加彩俑屬於陶胎加彩之類,常被納入廣義的「彩繪陶」中,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
陶胎加彩器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在瓶、罐、壺、盆、尊等器皿上繪畫幾何紋樣或象生圖案,其二是在象生俑類表面塗敷色塊,以突顯象生器物的造型。唐代加彩俑沿襲此一傳統基礎,運用嫻熟的工藝技術表現自體性的特色,本文選介人物、動物、坐騎駱駝、天王及樂伎五類,說明唐代加彩俑的特色。
一、加彩人物俑
人物俑是唐代加彩俑的主要品類之一,題材有文官、武士、仕女、僕役、胡人…等等,造型講究生動寫實,因此依照身分而有不同的特色,其中以仕女俑最能體現唐人的審美觀。
例如圖一為唐代的加彩仕女俑,女子臉龐豐圓,眉眼細長,櫻桃小口,頭上挽著雙髻,兩側頭髮朝前梳攏,並微向外展,烘托圓潤的面容,身上穿著寬袖長衫,右衽開襟式的上衣,裡面穿著V領內搭,腰帶繫於髖部,長裙曳地,裙襬露出尖頭靴。
女子左手上舉於胸前,右手前伸,身體和頭部微微側傾,體態豐腴飽滿,呈現「以胖為美」的審美觀,表面配合髮式、五官及衣著,分別施以黑色、紅色及白色等彩料,更顯仕女雍容華貴之美。
二、加彩動物俑
動物俑也是唐代加彩俑的常見品類,題材有馬、牛、羊、豬、狗、雞、鴨、鵝、駱駝、獅子及鎮墓獸等等,前面所述的禽畜多為墓主人的身家財產,後二者則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守護神獸。
例如圖二為唐代的加彩獅子俑,頭上雙耳豎立,臉上橫眉怒目,注視前方,嘴巴張口,露出獠牙,作咆哮狀,前肢打直並立,肩肘處附加羽翼,後腿屈膝蹲坐,表面原有黑、紅、白、褐等彩繪,可惜大多已經剝落。
獅子是佛教信仰裡守護莊嚴道場的神獸,唐三彩的獅子俑時常出土於地宮之中,大多採蹲坐姿態,表情動作十分豐富。此件加彩獅子俑雖然沒有華麗的釉彩裝飾,但是表情威猛、姿態挺拔,在原來的彩繪襯托下,應該也有震懾人心的氣勢。
三、加彩坐騎駱駝俑
駱駝俑是唐三彩的常見品類,也是加彩陶的題材之一,二者造型類似,但因裝飾技法不同而有相異的風格。
例如圖三為唐代的加彩坐騎駱駝俑,駱駝匍匐在地上,昂首張口,朝上嘶鳴,前腿對折收蹄,跪伏在地,後腿半撐於後,臀部微微抬起,彷彿即將站起來的樣子。
駱駝背上隆起二個駝峰,雙峰之間跨坐一個胡人,此人長得濃眉大眼、深目高鼻,頭上蓄著微捲的短髮,額間繫帶環繞腦後,身上穿著窄袖上衣和窄管褲,腳上套著翹頭長筒靴,雙手向前作拉繩狀。
駱駝和胡人表面原本施有紅、黑、褐、白等彩繪,如今大多已經脫落,殘留的彩料和附著的泥土構成斑駁的器面,更能體現絲路行旅的風塵與辛勞,別有一番韻味。
四、加彩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代墓葬的守護神俑,常以成對的形式和鎮墓獸一起放置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除了有三彩器之外,也有陶胎加彩作品。
例如圖四為唐代天王俑一對,臉部為濃眉大眼的胡人相貌,頭上戴著鳳鳥造型的兜鍪,是武士必備的頭盔,身上穿著鎧甲,肩膀覆蓋龍首披膊,腰間束帶,下繫護腹與垂膝裙,雙腿套著護具,踩踏在小鬼身上。
天王的神情堅毅,身材魁梧壯碩,雙手握拳,屈膝站立的姿態雄健有力,與四肢朝天、表情痛苦不堪的小鬼形成強烈對比。雖然表面沒有華麗的釉彩,但是表情、動作及衣著製作精細而不含糊,在原本彩繪的襯托下,更能突顯剛強的氣魄。
五、加彩樂伎俑
樂舞百戲俑在漢代已經十分成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代仍然是隨葬陶俑裡盛行不輟的主題,除了世人熟知的三彩器之外,加彩陶器中也有許多精彩作品。
例如圖五為唐代的加彩樂伎俑,此組陶俑由六位樂伎女所組成,每個女子頭上梳著各式各樣的髮髻,身穿寬袖上衣和窄管褲,披肩垂覆於膝上,手裡拿著笙、簫、鈸、琵琶、箜篌、腰鼓等樂器進行演奏。
樂伎的面容飽滿,神情專注,體態優雅自然,猶如唐代宮廷樂團的再現。樂俑表面施以紅、黑、白、褐、金等彩繪,雖然大部分已經剝落,從殘存的金紅彩來看,原本的彩繪裝飾頗為鮮豔,反映唐代音樂的興盛與繁榮。
唐代加彩俑在素燒完成的胎體上彩繪裝飾,因為沒有二次送燒而容易剝落,但是寫實的造型緊扣人物和動物的樣態,展現雕塑藝術的特殊魅力。下期將以長沙窯為主題,介紹此一唐代名窯的產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