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講座回顧 張獻忠的寶藏—江口沉銀發掘記

圖一_江口沉銀遺址發掘現場圖一_江口沉銀遺址發掘現場

「江口沉銀」遺址發現地點在眉山市彭山區,位於成都以南約60公里,眉山以北約20公里。遺址範圍達100萬平方米,遍及總長2000米的河道,最寬處達500米。該遺址以實物印證了張獻忠沉銀的傳說,歷史價值高,學術意義大。

 

藏寶疑雲,孰是孰非:艱辛的尋寶之路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軍將領,後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並自立為西王(圖二)。兩年後在西充為清軍所殺。其寶藏的來源主要有對藩王、郡王和官府的掠奪,數量巨大。但由於其本人並未留下隻言片語提示寶藏所在地,文獻記載也眾說紛紜,多有矛盾之處,於是張獻忠的寶藏便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

 

清代歷年到民國對於張獻忠的寶藏有不同程度的發現和打撈活動。到了2011年,彭山縣的金玉砂廠在岷江河道內挖沙的過程中,再次發現大量金銀器。至此之後,犯罪分子在2011-2015年間不斷進行盜掘,造成大量文物流失。2015年,警方破獲了這起江口沉銀文物大案,促使文物部門決定開啟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

 

上下求索:江口沉銀遺址的區域勘定和發掘準備

考古隊首先進行了陸地調查得出遺址大致分佈,隨後透過探測有利於金銀埋藏的區域,間接推斷出文物所在地。他們借助探測設備,尋找江中航道,以及起伏較大的河床所在地,最後目標鎖定在最有利於金銀埋藏的望江台地區。

綜合岷江水文環境因素,考古工作者選擇了對遺址所在區域進行圍堰排水,而這也意味著整個考古工作必須限定在每年冬天的枯水期進行,且選擇便於拆除的砂石圍堰,否則汛期不利於行洪。

圖二_張獻忠造像圖二_張獻忠造像

考古不是挖寶:考古工作的過程和成果

正規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盜掘有著本質的區別,考古工作必須對所得進行記錄、保護、研究和展示。遺址出土文物資訊均被以多種方式記錄了下來,且被妥善地保護,降低了受到二次傷害的可能性。

這些文物大部分來自大明王朝,小部分來自大西政權,主要發現有大量金銀器聚集,包括金銀貨幣、金銀冊、金寶、藏銀木鞘等。這些文物的發現對研究明代以及明晚期農民起義、冊封賞功、經濟稅收制度有很大的意義,是歷史文獻的實物印證(圖三、圖四)。

圖三_出土蜀世子寶,重逾16斤,被人為切割成五塊,是明代冊封用品圖三_出土蜀世子寶,重逾16斤,被人為切割成五塊,是明代冊封用品
圖四_藏銀木鞘,裝載和運輸銀錠的容器圖四_藏銀木鞘,裝載和運輸銀錠的容器

未競之旅:後續利用和展望

江口沉銀遺址吸引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國家博物館等機構曾就江口沉銀的考古發現舉辦特別展覽(圖五),遺址博物館也正在籌建,期待透過展示活動,能將考古成果更有效地傳播,促進公眾教育和學術研究。

 

本文由震旦博物館7月25日舉辦「張獻忠的寶藏——江口沉銀發掘記」講座內容整理而成,講座嘉賓為劉志岩老師。

圖五_國家博物館舉辦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成果舉辦特展圖五_國家博物館舉辦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成果舉辦特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