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展難以預測,但是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與應用大數據分析,可使疫情掌握更加精準。後疫情時代下,「A型科技」應用再度發揮效用,下一步的品牌戰略是什麼,絕對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A型科技代表APP(手機平台應用程式)、AI(人工智慧)、AIoT(AI 物聯網),在大數據時代,品牌的轉型及提升不再是那麼單純。根據資策會數據調查,以台灣地區來說,每位手機用戶在目前持有的手機內,平均有16個自行下載的APP(不包括內建),每人每天平均開啟6個APP,其中4個為自行下載。根據調查,2016年台灣12歲以上民眾手機上網率為79.7%,首次超越電腦使用率77.7%,顯示行動載具普及後,跳過門檻高的電腦而使用手機上網。在過去20年,每一家企業要做生意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官網,否則就落伍了;在大數據時代,我認為每一家企業都還必須要有自己的APP,尤其服務消費者的B2C(Business to Consumer)企業。
APP行銷利器 翻新品牌形象
也許你會問,每個手機用戶不是只有下載16個APP?其他那麼多APP誰來下載呢?下載了會不會用呢 ?沒錯,那就形成企業與企業、品牌與品牌的無情競爭了,就如同實體世界中,那麼多品牌要一起競爭,策略對者才能勝出的道理是一樣的。APP除了可以當企業的門面,可以當平台,也可以當行銷的利器,翻新品牌形象。Nike是運動鞋的領導品牌,為了掌握第一手顧客資料,開發了跑步APP-Nike Run Club,只要打開這款APP,每次跑步時,相當於數百萬名跑者及專業教練一起陪伴打氣,讓你挑戰各種目標,將無聊的跑步過程變得樂趣無窮。
Nike Run Club不只是一款跑步APP,背後還隱含了收集大數據及行銷產品的目的。它可以追蹤及儲存跑步者資料,包括配速、地點、距離、高度、心率和里程分段記錄等,也隨時提醒你目前跑步的狀態,例如「你現在已經完成了1公里」、「你跑每公里用了10分鐘」等,讓你跑步有期待、有挑戰、有激勵,讓你堅持跑下去,找到跑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無論你是一名新跑者,或者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運動員,都可以讓你設定跑步計畫、提供專業教練、配合語音指導等,輕鬆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比較和競逐排名,還可以在跑步時收到朋友的加油打氣。
Nike Run Club將每年收集到的超過八千萬公里跑步資訊,提供給設計師與製造商,生產出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不只這樣,Nike也結合Amazon電商平台及自己的官網,直接銷售產品給顧客,改變了只透過傳統通路的銷售模式,銷售的占比也由2014年的4%到超過營收的三分之一。在大數據時代,Nike透過APP平台,集結大數據、社交、行銷活動、會員經營於一身,不斷強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達到翻新品牌的目的。
AI技術領先 為品牌加分
AI對品牌轉型及升級的影響更是功不可沒。你一定還記得,10年前手機品牌的一哥都不是這些檯面上的品牌,而是Nokia、Motorola及Ericsson。但是曾幾何時,這幾位大哥因為沒有跟上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幾乎形同退出市場。目前手機戰役已經進入紅海,要在競爭慘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只有使盡渾身解數,用上最新的科技,當各品牌還在講幾個鏡頭、多少畫素時,華為身為手機市場的後起之秀,結合AI技術,一舉推出AI手機,可以透過手機鏡頭直接辨認食物的熱量,讓你免去用餐時不知吃進多少卡路里的煩惱。透過AI技術的應用,華為顛覆消費者對手機應用的認知,大幅度的超越競爭品牌,為品牌形象大大加分。
AI在科技業的應用是這樣,那傳統服務業呢?賣眼鏡是一個傳統不過的行業,但是大陸寶島眼鏡的創辦人,卻自認「我不是賣眼鏡的」。為什麼他可以這麼號稱?因為你只要走進大陸寶島眼鏡,工作人員就會帶你到一台AI眼底照相機前,不到兩分鐘,AI就能透過視網膜照中血管、神經的分布狀況,快速的篩檢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三十多種疾病,準確率高達97%。過去要做這些檢查,需要先跟健檢中心預約,檢查後約一周才能拿到報告,知道自己眼睛的狀況。
現在只要到寶島,不用大費周章到健檢中心,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眼睛的健康狀況,同時完成配眼鏡。寶島透過AI的加持與轉型,目前的客單價比過去提高三成,而且回購率達到35%,整整比同業的20%高出七成五。
AIoT掌握用戶大數據
近年來,轉型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小米。小米崛起於智慧型手機普及的2011年,在「米粉」及飢餓行銷的推波助瀾下,品牌在2015年成長達到了高峰。小米就是靠AIoT,讓萬物聯網轉型致勝的。
有一位朋友跟我說,只要你進入小米的店,你至少會買個一兩樣東西,我抱著好奇心,走進了新加坡Suntec City小米的專賣店,這個店東西其實不算多,但是不知不覺就選了幾樣東西,包括溫濕度計及攝影鏡頭,它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價格合理之外,就是很多裝置都可以連上網路,讓你可以遙控家電、隨時掌握家裡的狀況。
小米在「米粉」退潮前,再度結合AIoT的應用,目前已有超過1,600項產品在銷售,而且有愈來愈多的產品可以連上Wi-Fi,升級為智能家電,包括空氣清淨機、掃地機、攝影機、電鍋、冰箱等等。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現在的小米不再是以前靠米粉起家的手機公司;透過AIoT的加持,更像是一家智能家電公司,背後則掌握了用戶大數據。
大數據,其實是一頭大象!
2015年全球掀起了一股大數據熱潮,在各地主流雜誌媒體,「大數據」(Big Data)都曾登上主流媒體的封面報導。
我們都讀過一個成語,叫「瞎子摸象」。一群瞎子遇到一頭象,摸到象腿的人,覺得大象像根柱子;摸到象鼻的人,覺得大象像根水管;摸到象耳朵的人就說,「你們都錯啦!大象,其實像把扇子!」
大數據,就像一頭闖入商業叢林的大象。大家都想知道,「大數據,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問不同背景的專家,回答也不一樣。所以,大數據真的是頭大象,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許多人以為,網路上的數據,才叫大數據,恐怕這就見樹不見林了。大數據主要有四種來源:
*企業內部的數據
像是企業資源規劃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統裡,就有許多企業採購和生產的數據。
*企業從外部蒐集的數據
像是顧客關係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統裡,就有各種關於顧客購買行為的數據;還有各種官方發布的社會、經濟指標,以及民間組織所發布的市場及消費者研究報告等。
*網路數據(Web Data)
像是會員登入官網的時間、網友瀏覽網站、在電商購買產品,以及各種網路付款資訊等,都算網路數據。
*網絡數據(Network Data)
它跟網路數據最大的不同,是除了電腦、平板、手機、電視等四屏產生的數據之外,還有物聯網(日常物品或設備透過網際網路連接在一起)、智慧製造等網際網路以外所蒐集到的資訊都是屬於網絡數據。
企業的內部與外部,以及線上和線下,這四種數據加起來,才是大數據的全貌。
有人說,大數據早就存在,我們也已經在使用了,只是講對了一部分的事實,那是傳統的企業內部的ERP及CRM顧客資料。對於網路公司來說,則偏重在網路上的數據。
現在實體企業也有網路上的分身(如官網、粉絲頁、顧客線上消費行為等),未來在疫情後,更需要整合企業內、外,以及線上、線下,發揮大數據應有的價值,當然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因此,馬雲才說「大數據是未來的石油」,比的是誰先把它開採出來!
本文出自:《大數據預測行銷》/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