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腫、熱、痛 不可輕忽的蜂窩性組織炎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李小姐,三年前因牙橋內牙齒出現裂縫引起疼痛,當初一直以為只是單純的牙痛,不以為意。兩天後,牙不痛臉卻腫了。隔一天,開始出現頭痛欲裂、視線模糊、輕微發燒,她一直以為,頭痛是因為咖啡戒斷症候群,視線模糊是因為電腦看太久,輕微發燒是感冒引起。
因頭痛欲裂,李小姐到大醫院就診,醫師問診後,察覺不對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做完檢查醫師看著電腦螢幕報告,語調輕鬆地說:「你的狀況有點麻煩喔!是牙髓蜂窩性組織炎,再晚兩天就要住院了。」李小姐一聽心頭一驚,蜂窩性組織炎?別人長在手上腳上,為何自己長在腦袋?
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大家都聽過蜂窩性組織炎這個疾病,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可能會演變成截肢,甚至致命!
另外,很多人跟李小姐一樣,以為蜂窩性組織炎只發生在皮膚有傷口時,事實上,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細菌就會找機會趁虛而入。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曾志鵬表示,門診裡,常有病患帶著疑問的口吻:「醫師,我沒有任何傷口,為何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這是很多人的迷思,以為皮膚有傷口才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曾志鵬進一步指出,細菌非常微小,腳趾縫一個小破皮或是皮膚一個小磨擦,細菌就會隨著傷口進入身體,引起身體的不適。什麼是蜂窩組織炎?簡單來說,就是皮膚傷口發生細菌感染,廣義稱之為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細菌經皮膚穿入深部組織,導致急性的發炎、擴散,由於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臨床發現,蜂窩性組織炎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等部位,並可經淋巴系統侵犯到周邊結締組織。曾志鵬表示,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急性的發炎反應,患者會出現紅、腫、熱、痛等四大症狀,有時一開始四種症狀不會同時出現,可能先發燒,隔天才發現患處紅腫。
隨後其範圍會逐步擴大,同時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甚至是壞死性筋膜炎。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蜂窩性組織炎跟免疫力有關。臨床上發現,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者、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者等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差,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啓明表示,糖尿病患者罹患蜂窩性組織炎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截肢,甚至死亡。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要小心預防細菌感染。
其次是,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香港腳等。外傷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若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常有病患問有香港腳為何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曾志鵬解釋,香港腳的患者指縫間脫皮或是皮膚龜裂都可能讓細菌跑進人體作怪。
蒲啓明說,有些病人下肢靜脈曲張或是取腿部靜脈來作冠狀動脈手術,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一旦有細菌侵入或有傷口,免疫細胞不易到達患處,則容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過於肥胖的人也是高危險群,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因為靜脈循環、淋巴循環變差,讓細菌有入侵的機會。
謹慎處理,快速控制病情
蜂窩性組織炎雖可怕,但並不是每一種細菌都會造成截肢或致命。曾志鵬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致病菌不外乎是人體常在的表皮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A型鏈球菌為大宗。但隨著宿主免疫狀態不同或是受傷部位的差異,病菌可能也有所變化;口腔、鼻竇附近傷口或是糖尿病足部傷口導致的蜂窩性組織炎,除了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包括厭氧菌;免疫不佳的病人如肝硬化,接觸海水或吃了海鮮,可能導致海洋創傷弧菌的感染而引發壞疽或敗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下肢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與急性痛風、關節扭傷、深層靜脈血栓等疾病症狀雷同。以急性痛風為例,一樣會有紅、腫、熱、痛和發燒的情形,但病程會比蜂窩性組織炎來得更急更快。蜂窩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治療時間根據患處的嚴重程度來決定,若是輕微者,通常7~10天即可痊癒。若已形成膿瘍,可能治療時間會超過兩週,有時還必須藉由外科醫師做切開引流及清創的處理。更嚴重時,醫師會依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型手術。
最後,曾志鴻提醒民眾,蜂窩性組織炎只要早期發現,並投予正確的抗生素,如果患處範圍不大,沒有免疫力低下降的情形,門診投予口服抗生素治療即可。但若傷口進展快速,合併發燒發冷,建議最好趕快到大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