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4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學習中的演變 《郝量:辟雍》展作品介紹(一)

《郝量:辟雍》展已於2019年3月24日在震旦博物館正式開幕,本次展覽是當代青年藝術家郝量基於震旦博物館玉器藏品的一次學習與再創作。展覽共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包含四大主題,從本期開始筆者將連續為大家解析此次展覽中的作品,探討現當代藝術與中國古代玉器迸發出的「靈光」。「演變」系列作品為本次展覽的開篇之作,其中共包含震旦博物館藏品兩件、及古器物學研究中心文獻檔案等。

演變一:多重變化及複雜關係

這件作品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漢代三角形及梯形玉料,此為玉器加工製作中的半成品,古代工匠僅僅製作出了片狀玉器的基本形狀,尚未對其具體紋飾進行精細處理。這件作品呈現出玉器生產中的一個階段。玉的雕琢工作也可看做為一個學習過程,伴隨著人工對物質的干預,新的問題總是自然出現,即使是同一物質,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之下,人們的學習重點亦會發生改變。此件作品暗示了學習中的主體、物件和結果的多重變化及複雜關係。

演變二:傳統方法和傳播方式的潛在意涵

摘錄於吳大澂著《古玉圖考》,內容是對於尺寸的描述與規定,呼應了時代之需。吳大澂於光緒年間在「考其源流、證以經傳」的原則上撰寫的《古玉圖考》堪稱圖錄典範,全書以描繪客觀資訊為主,秉持了自宋代以來的金石學傳統,以「考訂、文章、藝術」為三大要務。清代學者對於古玉研究和著錄的興趣除了來自金石學之外,還來自個人的鑒藏經驗,以鑒賞、辨偽、保養、盤玩為主要內容的玉器專著也開始興起,並逐漸發展為大宗。《古玉圖考》即為晚清時期的集大成者,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圖繪採用了等比縮小的科學作圖方法,首開時代先河,對後世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之後端方的《陶齋古玉圖》、黃濬的《古玉圖錄初集》、《衡齋藏見古玉圖》都是對《古玉圖考》形式上的繼承。此件作品探討了學習中的傳統方法和傳播方式的潛在意涵。

從左至右:演變一、演變二、演變三從左至右:演變一、演變二、演變三

演變三:體現新穎的研究方法

摘自於1906年出版的《古玉探考》(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一書,這件石版畫形狀飽滿、色彩優美,內容是歐洲各地區玉斧的比較,並體現出新穎的研究方法。該書收錄了赫柏.R·畢曉普(Heber R.Bishop)的玉器收藏,是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玉器的第一本著作。百年以前海外對於中國玉器的研究相對其他文物來說較少,因中國玉器外流的歷史發端較晚。海外中國玉器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民國前後的出土器物;二是著名學者、藏家的藏品。

 

中國古代玉器起初被西方藏家視為珍貴的礦石標本或民俗製品,這和西方長久以來流行的博物學傳統相關,《古玉探考》一書則將中西方的不同研究範式進行了整合,分為上下卷,卷一是研究文章,主要圍繞作者的收藏展開:書中介紹中國的玉器,展示當時玉器手工製作的方法,並從礦物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對玉器進行了成分分析和樣式功能比對。卷二是作者收藏玉器的著錄,這些藏品現保留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是該館玉器常規展覽的主要構成。

 

在「演變」章節中,藝術家聚焦中西方學者對中國古代玉器的不同研究範式,投射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的變局。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