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枝花卉」從元代開始就是青花瓷器的紋飾題材,以牡丹、蓮花及菊花等單一花種為主。明代洪武時期增加由牡丹、石榴、菊花及茶花所組成的四季花卉,到了永樂時期除了繼承上述各種傳統題材之外,還因中外交流的影響而出現了具有異域風格的紋樣,在各種不同的品類上搭配相異的副紋,產生各式各樣的組合。本文選取圓盤、玉壺春瓶、梅瓶、臥壺及扁壺五類,說明永樂時期的纏枝花卉紋設計。
一、圓盤纏枝花卉紋設計
圓盤的形制簡單,內外器表都有青花紋飾,但以盤體內部作為表現的重點, 所以纏枝花卉紋即繪於盤心處,與其他紋樣組成同心圓式的多層次結構。
例如圖一為明代永樂時期的青花盤,此器的盤口外敞,側壁以圓緩的弧度往內傾斜而收窄,底下具有圓形圈足。盤體外壁繪畫六束折枝花卉,盤體內部則如圖所示,布滿青花紋樣。
外圈為靈芝紋,十六朵靈芝環繞口沿一圈;側壁繪畫八朵茶花,以上仰的姿態平均分布,彼此之間連接斜曲的枝條,組成帶狀花卉;盤心用內細外粗的雙線紋勾勒菱花形開光,內部繪畫纏枝菊紋。
三朵菊花從俯視角度取象,採「品」字形排列,纖細的枝條彼此相連、交叉, 或大或小的葉片往外舒展,順著圓形的器面環繞,是配合圓盤造型所做的布局。
二、玉壺春瓶纏枝花卉紋設計
玉壺春瓶的口沿外翻如喇叭狀,頸部長而往內收窄,肩部斜溜,腹部上窄下寬,底下具有圈足,纏枝花卉即繪於瓶腹上,作為全器的主紋。
例如圖二為明代永樂時期的玉壺春瓶,口沿勾勒一圈弦紋,頸部以蕉葉紋分為上下二段,每段皆以帶狀蓮紋為飾。肩部垂覆由葉片和花朵穿插排列的紋樣, 腹部通體繪畫纏枝花紋,足墻環繞回紋。
仔細觀察腹部的纏枝花紋,以細長的枝梗為主軸,採波狀曲折的形態環繞一圈,分岔的枝條往上下二方伸展,各自托起綻放的花朵,每朵花皆採俯視角度取象,以層層花瓣呈現展瓣盛開的狀態。
由於玉壺春瓶的腹部為上窄下寬的墜腹狀,所以體型較大的花朵繪於腹部最寬處,以上下交錯的形態排成二圈,近頸處則用分枝和小花補白,鋪陳出複雜的纏枝花卉紋。
三、梅瓶纏枝花卉紋設計
梅瓶的瓶口小而圓,頸部短而窄,肩部飽滿圓闊,腹部高長,腰部以下逐漸收窄,底下具有圈足,纏枝花卉也繪於腹部,作為主要的紋飾。
例如圖三為明代永樂時期的梅瓶,瓶口和頸部留白,肩部排列四束折枝花果紋,以傾斜的狀態呈現迎風擺盪的動感,近底部環列四束折枝花卉,採朝上仰放的形態與肩部紋飾呼應。
腹部繪畫許多蓮花,尖狀花瓣層層開展為綻放狀,配合高長的腹部上下交錯排列,彼此之間以細長的枝條相連,部分枝葉往肩部延展,曲折迴繞的枝條將花朵串連在一起,順著環狀瓶身產生迴旋纏繞、綿延鋪展的效果,畫面豐富而有韻味。
四、臥壺纏枝花卉紋設計
臥壺造型來自於伊斯蘭地區的金屬器,具有小圓口、短直頸、扁圓腹的基本特徵,它的背面平坦、露胎、無紋飾,正面隆起如龜背,為青花紋飾表現的重點。
例如圖四為明代永樂時期的臥壺,口沿突出圓脣,頸部以一圈凸稜為界,分別飾以帶狀花卉和海水薑牙紋。圓形的腹部分為內外三區,外圈是海水薑牙紋, 中圈為纏枝花卉,內圈凸臍處繪八角星紋,星紋內部填飾蓮花與葉片,外側則以海水薑牙為地紋。
位於腹部中圈的纏枝花卉,形狀異於傳統圖案之外,還有一些麥粒狀花紋穿插其中,都是從國外輸入的題材,但是花朵之間以纖細的枝條迴繞相連,則是傳統纏枝花卉的畫法,屬於中西合璧的風格。
五、扁壺纏枝花卉紋設計
扁壺的圓頸略長,壺口外敞為喇叭狀,腹部呈略扁的橢圓形體,器底有橢圓形的圈足,也是模仿伊斯蘭銅器的品類之一。
例如圖五為明代永樂時期的扁壺,敞口外表勾勒一圈卷草紋,頸部則以卷草紋環繞成「回字形」,壺身寬闊,通體繪畫由牡丹、蓮花、菊花及茶花等四種花卉紋樣,作為全器的主紋。
這四種花卉都朝上仰放,彼此之間以曲繞橫斜的枝條相連,葉片或大或小,往外舒展,組成較為繁密的纏枝花卉紋樣。
此類紋飾意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是從洪武時期延續下來的題材,但是永樂時期的呈色靚麗如藍寶石,筆觸輕巧靈活,紋飾顯得生動而活潑。
明代永樂時期的纏枝花卉紋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紋樣,配合各種不同的造型品類,採分區繪畫的方式搭配其他附屬性紋飾,形成由內而外或由上至下的多層次結構,呈現主副分明、井然有序的風格。下期將以折枝花卉為題,介紹此類紋樣的設計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