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互聯網革命,導致區域文化正快速消失,進一步促成全球大一統。在人類發展史上,互聯網帶來了毀滅,也帶來了新生契機,現正在發生的C2B逆商業,就是一種毀滅,也是一種新生。
更具挑戰的新製造
C2B逆商業時代是一種新的科技革命,我稱之為是由隨科技(Ubiquitous Technology)所產生的隨經濟(Ubiquinomics),毀滅的是以企業為主導的大量生產,新生的是以個人為核心的碎片化生產。在工業時代,不會存在「以顧客為導向」的公司,因為整條供應鏈,都是由上游付錢給下游驅動的。舉例來說,如果A公司的業務跟顧客說,你應該買競爭對手B公司的產品時,你覺得A公司的老闆會高興嗎?如果A公司的業務跟老闆說,「你不是要我為顧客著想嗎?我覺得顧客真正需要的是B公司的產品。」你覺得老闆會接受嗎?在工業時代,為顧客著想的真正意義在於,「請以顧客的語言讓顧客以為他真正需要的是我們公司的存貨。」因為存貨,是工業時代製造後再銷售的巨大成本。
工業時代之後,人類出現了「獨立自我空間」的需求。在人類的歷史中,7萬年來人類只要脫離家庭與社群的保護與支持,是無法獨立生存的。即使在工業化的社會裡,人們離開了家族,來到城市裡工作,但這還是一個企業主導的社會,個人在這種文明中,是無力對抗企業的,因為消費者只是一盤散沙。
直到互聯網將一盤散沙的消費者連結起來,形成一種既分散又連結的虛擬自組織。這讓人類運行數千年的B2C供應鏈改變了方向,因為消費者才是真正付錢驅動生產線的人。這將是一個嶄新的商業文明,在新的商業文明中,擁有消費者名單遠比擁有供應商名單來得重要,因為消費者名單既分散又連結,每個消費者更需要獨立自主,消費者口袋的錢才是整條生產線的驅動力,真正消費者導向的企業就以C2B的形式出現了。
我們將看見由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所塑造的C2B逆商業時代裡,狩獵(尋找新顧客)、畜牧(留住老顧客)、農業(視顧客為夥伴的生態系)、工業(大量客製化),與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小前端連結的個人化)的交互作用,這也就是馬雲在2016雲棲大會上所預言的,未來30年將有一場「天翻地覆」的轉變。
跨境電商的製造服務業
在新製造相關議題的第二次報導中,《商業周刊》走訪德國6個城市,探討工業4.0。他們在柏林街頭,看見汽車零組件龍頭博世(Bosch)跟Gogoro 合作,3歐元(約合新台幣103元)即可租用30分鐘電動機車,如同台北的YouBike。博世還跟賓士合作,在車輛上裝上感應器,讓行駛中的車輛自動偵測路邊車位,傳回雲端,若發現有車位,就通知需要車位的車主。找到車位後車主可下車,車子會自動停進停車格。這是博世成立130年以來,第一次跨入共享經濟。他們捨棄過去從製造商角度出發的思維,因為他們意識到,只在車間裡,埋頭專注百年技藝的工匠精神,提升生產效率,已不足以應對變局。
對德國製造業來說,工業4.0不只是升級,更是商業模式的翻轉,思考模式的顛覆。當網路與數據已打通「生產— 消費」中間的環節,消費者需求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反過來要求製造商,所以德國製造業要縮短和消費端的距離,轉變為「製造服務業」。製造服務業要做到的是,消費者只要把定製訊息,透過網路傳到工廠,工廠就會透過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自動排定生產過程,並利用彈性的自動化製造,生產出個人化商品。同時,消費者使用這些商品的紀錄,也會透過商品上的感測器回饋給製造商,製造商再藉由分析消費者使用後的回饋,把下一代商品做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環。
德國過去精良的製造經驗,只是協助自動化機器設定更為精準而已,更重要的是,當製造業開始朝製造服務化發展時,大家必須開始練習看一輛車,不只是一輛車,而是消費者移動的工具。如此,才會延伸出優步這樣的移動平台。而當建立起移動平台,還可以做外送餐點與快遞生意,汽車商未來做生意的方式不會僅限於賣車一途。
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時代來臨
探討新製造議題的第三次報導裡,《商業周刊》回到了台灣,找尋新製造的產業先鋒。和德國一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其專長的製造經驗,仍是可以延伸的豐厚籌碼,但是台灣升級工業4.0,除了在製程上更數位化、智慧化之外,業者仍未從製造、生產的框架中跳出來,貼近消費者。
過去台灣做代工產業,是因為生產端的規模經濟而有效益, 但C2B商業模式下,規模經濟不在生產端,而是在需求端,市場要夠大,才會有效益。有人開玩笑說,「寶島無限好,只是比較小。」台灣的市場不大,一個只有技術、只有知識,卻沒有市場的工業4.0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台灣製造業升級要把眼光放在全球市場上,不只是要做到「製造服務業」,更要成為全球跨境電商的「綜合供應商」,賺全世界的錢。哈佛教授李維特(Theodore Levitt)說過的行銷學至理名言:「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鑽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鑽孔!」這句話揭示了製造業的本質應是以消費者為導向,而不是以生產為導向。
優步(Uber)、滴滴出行就是產品向服務轉型的代表。以往汽車是以「生產— 銷售」的形式和消費者接觸,但今天,你需要「有車可用」,不一定要買車就可透過叫車平台享受到,這就是李維特所說,顧客要的是鑽孔,而不是鑽孔機。
製造業的代表,汽車製造商如今已經意識到,它們的製造重點不再是一輛輛車體,而是汽車產品與服務的綜合供應商,也就是以汽車為載體開展的跨領域聯合研發,比如新能源汽車、智能聯網汽車,希望從一個傳統的製造業,轉型成為提供全方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應商。
現在:工業3.0
① 食品公司做泡麵(口味、種類由生產公司決定)
② 向原料商買原料
③ 工廠製作
④ 通路上架
⑤ 消費者選購
• 消費者被動選購商品
• 廠商可能陷入長鞭效應
未來:工業4.0
① 消費者:我要咖哩味泡麵
② 手機App發送資訊到食品廠
③ 食品廠、原料商(同時收到訂單):原料廠備貨咖哩粉、麵粉等原料,送至食品廠
④ 工廠製作
⑤ 宅配到消費者家
⑥ 消費者手機點評泡麵
⑦ 製造商改進口味
• 便宜客製化成真
• 廠商解決庫存問題
• 通路商有消失危機
如《經濟學人》預測,在未來,「最成功的公司不再是做出最佳產品的公司,而是能夠收集數據並提供好的數位體驗的企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可能絕對劃分,無論是製造服務業,或說是服務型製造業,核心都是「製造」,但在C2B 時代下的新製造,強調的不再是匠人精神,而是讓消費者自主設計、實時下單、實現個人化定製的服務精神。
「本文內容整理及資料來源:商業周刊出版社《C2B逆商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