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以公益結合生意 創永續經營

以公益結合生意 創永續經營

當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時,大家想到的是企業要先賺錢,真正賺了錢之後才做些公益,譬如建立慈善機構、捐款幫助弱勢團體、學校、社區建設等。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中,看到一些非主流的資本主義創業家,所展現的“仁本”作爲而感動。這些創業家因爲看到世界上某些人,生活在絕望的困境中,很自然的產生一種願望與熱情,決心協助他們改善生活。

我認爲21世紀企業展現社會責任的做法應有所改變!企業的社會責任必須從設立企業的動機時就開始,設立企業的目地是看見了國家或社會沒做的事,或做得不好的事,因而設立企業來達成這樣的任務。

企業應該是公益事業

我在20世紀1990年代就主張,21世紀的企業都應該是公益事業,沒有營利事業與非營利事業(NPO)之分纔是,營利事業與公益事業同時運作與經營,兩者並不相衝突。事實上,有些營利事業他們早已默默從事於社會福祉與國家發展的經濟建設工作,而達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目地,比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還要顯著。所以我一再強調,今後的企業都該是“利他事業”,也是不爲顧客創造價值無法生存時代的來臨,這並非說企業就無法賺錢,而是懂得利他思維的企業更能永續的賺錢。

曾有位在中國大陸EMBA的學員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在某個地區人民取用水非常困難,因爲村莊位於高山上,山上又沒有湖泊,僅有山下一條小溪流,每個家庭都要有人到山下取水,但有些家庭只有老人與年幼的小孩,根本沒有能力去取水。所幸有一家兄弟都很年輕力壯,每天不僅可挑回自己所需的水,還把多餘挑回來的水,分給沒能力去取水的家庭,後來他們發覺更多人對水的需求,於是更加勤奮的去取水,再以他人買得起的價格賣給人,他們這樣做感覺既能幫助人又有成就感。

但越來越多的人來買水,幾位兄弟每天從天剛亮就去挑水,到晚上看不到路纔回家休息,也確實太辛苦,因此他們爲了滿足村莊人們用水的需求,就買了馬達再用管綫把水從山下小溪打到山上的村莊。在有這個想法時,幾位兄弟並沒有足夠的資本,想跟銀行貸款又沒有財產可抵押,只好轉向親友借,才成立起一家小型的供水公司,後來更進一步將公司蓄水池中的水,以塑膠管綫把水直接送到村莊裏的每個家庭,還對極少少數付不起錢的家庭免費供水,最後也把所借的錢都還清了。而幾位兄弟也因爲不必再挑水,就到城市去找工作賺錢,村莊的人則都非常感謝他們設立了水公司。

這位學員講完故事後就問我:這算不算就是經營企業又盡到了企業社會責任?我說,當然是啊!而且是很了不起的企業家。這就是一門結合企業社會責任的生意,也就是我所強調政府沒有辦法做到,而以民間的力量來改善人們生活,所以我們不能看輕這種小生意,更要心生尊敬。換言之,也並非有錢人才能做公益,只要人人因爲關心而動腦筋並能夠力行,即能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

“生態+公益+生意”的創新 事業模式

除此,最近在臺灣深受歡迎的電影“看見臺灣”,我在《聯合筆記》上看到吳仁麟的一篇“看見臺灣,看見自己”的短文,說道“空拍攝影家齊柏林的電影‘看見臺灣’一上院綫,一位創業家馬上自掏腰包包場請同仁和親友看。她說,臺灣人將會被這部電影鼓舞,更熱烈擁抱和探索自己的土地。”

“到目前爲止,‘看見臺灣’所引起的種種迴響裏,除了對臺灣環境的關懷,也有不少對於‘公益’與‘生意’的討論。特別是最近食安風暴成了熱門話題,越來越多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相信,‘公益’和‘生意’是可以同時兼顧的。”“當一門生意能爲社會帶來更大的正面價值,也一定能得到更廣大的支持。這樣‘社會企業’的思維將會是下一波臺灣社會發展的主流,除了要產業創新更要社會創新,讓臺灣的明天成爲一個更好的社會”。

我更認爲發展公益與生意的同時,更要重視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所以我說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是要懂得動腦筋,以兼顧“生態+公益+生意”的創新事業模式思維來發展才能長遠。

大家從媒體上看到,齊柏林本來只需要再等兩年就能拿到的四百萬的退休金,但是爲了拍這部電影,他一秒也不願意等,把自己的存款還有房子抵押,又到處借錢才把這部電影拍好,這種勇氣與使命感確實令人敬佩。

爲什麼這部電影能受到廣大的迴響,我想正是因爲現階段的臺灣最欠缺的就是這種敢於夢想的“創業家精神”,所以大家會感動而以行動進到電影院去支持,我也期望這部電影能讓大家重新找回被沉悶的社會所澆熄的熱情;這種熱情是熱愛生命,想通過自己的生命來幫助別人改善生活更顯溫情,於是因公益而興起做生意的使命,或因爲生意而興起做公益的責任,將更具有意義。

我再舉出大家很容易感受的例子,例如,在臺灣有幾個便利商店的體係各都有幾千家店,每年他們都會把不賺錢的店關閉,若在城市地區這樣做是很正常,但如果是在偏遠人口稀少的地區就不正常了。因爲在人口稀少地區要賺錢不容易,但便利商店在城市地區總體所賺的錢,在偏遠地區雖不賺錢,卻可作爲一種企業社會責任。

換言之,明知不會賺錢,但卻能爲偏遠地區住民服務是一種社會奉獻使命,而特別在那些地區設立便利商店,亦是一種盡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又若能用心好好經營,懂得創新,不僅經營便利商店,同時也可以再送貨回程,把該地區種植的有機產品帶回市區,協助當地物品的銷售與流通,改善當地經濟的同時,也能使得企業更賺錢,進而開創出多贏的局面。

另外還有一個美國案例Toms Shoes,其創辦人佈雷克去阿根廷度假時,發現竟有許多小朋友沒有鞋子穿,不但有衛生感染的問題,也使小朋友無法正常上學,於是展開了“賣一捐一”(One for one)的計劃。到目前爲止,已成功捐出超過一千萬雙鞋給六十多個國家的孩童。當佈雷克被問到,既然目的是做善事,爲何不成立非營利組織,而是開辦企業。他說,如果以投入Toms Shoes的資金換算,確實立刻就可以捐出四萬雙鞋子,但四萬雙鞋送完之後,就必須靠不確定的募款,也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但用一個可獲利的商業模式運作,迄今不但已捐出超過一千萬雙鞋,而且公司還在持續擴展中。正如Toms Shoes已擴展產品綫到眼鏡,將營收的部分比例捐助給十個發展中國家,幫助了十五萬人改善眼疾及視力的問題。

塑造論語利他的企業文化

企業如何走出社會責任之路,就必須塑造論語利他的企業文化。因爲論語利他的“仁本主義”就是“顧客導向”的經營策略,爲顧客創造價值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經營境界,甚至能達到“無爲而治”經營世界的最高境界。創業家與經營者不妨思考或檢視看看,這條可長可遠,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康莊大道。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