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之所以能力卓越,並非基因使然。遺憾的是,社會上充斥著這樣的迷思:「大腦是固定不變的,人與生俱來就缺乏某些方面的能力」。這種錯誤觀念對教育和日常生活都有負面影響。只有破除這種大腦迷思,知道遺傳並不能決定人生之路,了解大腦具有令人驚異的可塑性,才能釋放無限潛能。
我們的人生充滿錯誤。我們老是犯錯,錯誤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有些錯誤沒什麼關係或是反倒有好的結果,大多數人發現自己犯錯仍不免自責,心情低落。也難怪很多人討厭錯誤。
成長經驗告訴我們犯錯是不好的、可恥的,例如:考試答題錯誤,被扣了分,或是因為犯錯遭到父母嚴厲的責罵、處罰,這實在是不幸。讓多數人認為犯錯是不堪的事情,並難以說出口。
每一次掙扎、犯錯,都是大腦成長的最佳時期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願意面對困難和錯誤,就能強化神經連結,提升學習經驗,也會學得更快。神經科學研究以及以高成就人士為對象的行為研究已顯現錯誤與掙扎的正面效應。
有些研究結果與我們的直覺不符,畢竟我們長久以來都相信把事情做對、做好的重要性。這也就是為何這種腦科學研究具有使人改變的力量。
錯誤能強化大腦路徑
我第一次發現錯誤具有正面效應,是與心態研究先驅卡蘿.杜維克一起主持教師工作坊時。參加工作坊的老師很多,聚精會神的聽卡蘿解釋,在我們犯錯時,大腦的突觸電流活動會增強,顯示大腦正在成長。每個老師聽了都很震驚,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應該盡量避免錯誤。卡蘿說,根據大腦反應的研究,人在犯錯的時候,擁有成長型思維或固定型思維的大腦反應方式有所不同。
密西根州立大學學者莫澤(Jason Moser)等人進一步研究人犯錯時的大腦反應,結果這個團隊有了驚人發現。他們要求受試者接受測驗,然後以磁振造影掃描儀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看答對和答錯時大腦有什麼樣的反應。結果發現,人在答錯時,腦部活動反而比較活躍,有增強和成長的現象,答對時,腦部活動則比較少。現在,神經科學家已有這樣的共識:「錯誤能強化大腦路徑」。
這把學習金鑰特別重要的原因在於,老師在設計課程時,常是以讓每個學生都拿到高分為目標。因此課程和教科書充滿一些簡單、瑣碎的問題,讓學生可以輕易答對。一般人都認為,答對的題目多,學生就比較有學習動機。問題是:答對不是好的大腦鍛鍊法。
要讓學生體驗成長,就必須給學生難一點的題目,挑戰他們理解的極限。同時,得讓學生在鼓勵犯錯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們知道犯錯的好處。這點非常重要。我們除了該給孩子挑戰,鼓勵他們犯錯,也必須給他們一個安心的環境,去除犯錯的恐懼,他們才不會動不動就被挑戰和困難擊垮。不管老師或學生都要對錯誤有新的認知,才能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
作家科伊爾試圖破解天才的密碼,結論是,卓越的成就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源於特別的努力與練習。他深入研究音樂、運動和學科表現等非凡的例子,發現每一個人都是透過特別的練習,而達到驚人的成就——關鍵就在於我們腦神經中的髓鞘。
大腦的運作是透過神經纖維(包括神經元)互相連結起來的網絡,而髓鞘則是包覆在神經纖維外層的脂肪物質,能強化神經訊號,並使這些訊號傳輸得更快、更正確。我們如果不斷想著一個念頭或是踢球,髓鞘都會包覆神經路徑,增強某些迴路,我們的思考、動作就會變得更順暢、敏捷。
發展超級神經迴路,驅使自己向前
對學習過程來說,髓鞘非常重要。不管學習什麼,大抵需要時間,髓鞘能強化神經訊息的傳遞,慢慢加強神經路徑。科伊爾舉了很多例子,像是數學家、高爾夫選手、足球選手、鋼琴家等,在他們練習的過程中,髓鞘就會一層又一層的把神經纖維包覆起來,每增加一層,技巧和速度就更上層樓。科伊爾描述說,世界級的專家因此擁有「超級神經迴路」。
那麼,要如何發展出「超級神經迴路」?我們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怕犯錯,甚至在不同情況下犯錯、更正、繼續努力、犯更多的錯,不斷驅使自己向前。
科伊爾在書中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十三歲的克萊蕾莎正在學單簧管。她看起來只是個很普通的小女孩,音樂資質平庸,音感沒特別好,節奏感平平,也沒有特別強的學習動機。但根據音樂心理學家的計算,她運用特別的學習方法使自己的學習速度快十倍,而轟動音樂界。研究人員錄下一段驚人的學習影片,讓音樂專家研究。
科伊爾看了這段影片之後,建議這段影片可命名為:「用六分鐘達成一個月學習成效的女孩」。他如此描述克萊蕾莎的練習過程:
克萊蕾莎吸氣,吹了兩個音。接著停下來,把口中的單簧管移開,盯著譜,瞇著眼。接著,重新吹奏。吹完第一句,馬上停下來。第一句有七個音,她漏了一個⋯⋯她又從頭開始,這次多吹了幾個音,又漏了最後一個音,再倒回去,重吹,把方才漏掉的音補上。
開頭漸漸成形——她吹奏的音樂有了活力和感情。吹完一段之後,她足足停了六秒,似乎在心裡哼唱,一邊按著按鍵。然後,微微前傾,吸氣,開始吹奏。
這段演奏聽起來很糟,根本不是音樂,只是支離破碎、斷斷續續的音符,動不動就停下來,而且錯誤很多。在一般人看來,克萊蕾莎大概永遠也學不會。但學習不能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
研究人員漸漸看出克萊蕾莎驚人之處,說道,她心中似乎有一份藍圖,不斷和自己比對。她會用完整的概念處理樂曲,同時能聽見自己的錯誤,然後修正。
研究人員說道:「此刻價值百萬。」科伊爾指出:「這不是普通練習,而是一個高度專注、聚焦於錯誤和修正的過程。克萊蕾莎在成長、創建。旋律愈來愈清晰、連貫了,她也出現新的特質。」
就書中討論的各個案例,科伊爾論道,學習者「利用大腦神經機制,以有目標的練習模式來培養技能,不知不覺就進入加速學習的狀態之中。這種狀態雖然無法保留,然而如果能掌握竅門,就能進入這種狀態。簡而言之,他們破解了天才密碼。」
高效能學習,要不怕犯錯
高效能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會出現錯誤、碰到困難,歷經這些考驗之後就能從新手變成專家。這和大腦研究的結果一致:也就是人在犯錯、掙扎時,大腦的活動比較顯著,如果做得正確無誤,大腦活動則比較少。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應該盡量做對,如果犯錯,那就糟了——殊不知對大腦而言,錯誤正是最好的刺激。
「練習」對任何知識或技能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安德斯.艾瑞克森教授幫助世人了解超凡表現的本質,他也發現世界級的高手——如鋼琴家、棋士、小說家、運動員等——平均花費了20年以上的時間苦練,也就是至少一萬個小時。他說,這些人能成功無關智商高低,而與「刻意練習」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成功不只是靠努力,而是用正確的方法加倍努力。許多研究人員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描述有效練習——挑戰自己的極限,犯錯沒有關係,改正之後再努力嘗試,再犯更多的錯。
出自:《大腦解鎖》/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