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具有許多相反的意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看不到的資產才是財富。二〇〇〇年代中,我在洛杉磯當過泊車小弟,當時的氛圍是,除了氧氣,崇尚物質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看到法拉利從眼前經過,即使你根本沒有心思注意到駕駛,可能還是直覺的假設車主一定是有錢人。不過我漸漸了解,我認識的人之中沒有人完全符合這種設定,許多人其實只有小小的成功,但他們卻從薪水中抽出一大筆鈔票買進名車。
我記得有個人,大家都叫他羅傑(Roger),他的年紀跟我差不多。我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但他開著保時捷(Porsche),光是這一點就夠大家想像的了。
有一天,羅傑開著一輛老舊的本田(Honda)上門。隔週也是,再下一週也一樣。
我問他:「你的保時捷怎麼了?」他說,因為拖欠車貸,所以車子被強制扣押了。講話的時候沒有一點羞慚,就好像是在說賽局進到下一回合的感覺。過去你對他的想像都變了,洛杉磯到處都有羅傑這種人。
有些開著價值十萬美元名車的人可能真的很富有,但是對於他們的財富,你唯一可以掌握的數據就是,他們在買下這輛車時,存款就比買車之前少了(或是負債多了十萬美元)。這就是你能知道跟他們有關的全部事情。
我們往往會根據親眼所見的一切判斷財富,因為這就是攤在眼前的資訊。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的銀行帳戶或交易對帳單,所以只能仰賴眼見為憑的事物來衡量財務上的成功,像是汽車、房屋、貼在Instagram上的照片。
現代資本主義幫助人們造假,直到人們把它變成一門珍貴的產業。但真相是,看不到的資產才是財富。財富是你沒買下的名車、沒入手的鑽石、沒戴上的名錶、捨棄不買的衣服,以及拒絕升等的頭等艙機位。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
只花你擁有的錢,不花你沒有的錢
投資人比爾.曼(Bill Mann)曾經寫道:「最快的做法就是花大錢買下真正想要感覺自己很有錢的高級品。不過致富之道其實是只花你擁有的錢,以及不花你沒有的錢。就這麼簡單。」
這是很好的建議,但可能還不夠。唯一的致富之道就是,不要花你擁有的錢。這不單單是累積財富的唯一做法,更是財富的絕對定義。
我們應該謹慎定義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的差異,這不只是語義上的不同,許多糟糕的理財決策都是出於不懂這兩者的差別。
有錢是指當前收入。有些人開著一輛十萬美元的名車,幾乎肯定就是有錢人,因為即使他們是舉債買車,每個月也需要撥得出一定的收入來繳車貸。豪宅買家也一樣。第一眼就認出有錢人不難,他們往往想盡辦法要被大家知道。
但財富隱而不見,這是代表沒有被花掉的收入。財富是尚未採取行動的選項,可以讓你以後把錢花在其他地方。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現在更多的物品。
飲食與運動是很好理解的比喻。眾所周知,減重難如登天,即使是對認真劇烈運動的人也一樣。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在《身體》(The Body)中這樣解釋:
——美國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人們高估自己在健身過程中燃燒的卡路里數,幅度高達二五%。平均來說,他們健身後吃進肚子裡的卡路里,大約是稍早燃燒卡路里數的兩倍……真相是,你可能因為吃下太多食物而很快抵消大量運動的成果。我們多數人都是這樣。
運動就像變得有錢。你心想:「我做完工作了,現在值得犒賞自己一頓大餐。」而財富反倒像是不吃大餐,但繼續燃燒卡路里。這很困難,而且需要自制力。不過長期下來,它會在「你能做的事」和「你選擇做的事」之間產生差距。
問題在於,對我們許多人來說,要找到有錢人當榜樣很容易,但要找到保有財富的人當榜樣卻困難得多,因為從定義來看,他們的成功都更為低調。
當然,許多保有財富的人也會花大錢買東西,不過即使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他們很有錢,而不是看到他們擁有的財富。我們看得到他們選擇買下的車款,或是選擇送兒女念書的學校;但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存款、退休金帳戶或投資組合;我們看到他們買下的房屋,而不是讓他們捉襟見肘的豪宅。
這裡的危險在於,我打從心裡認為,多數人都想要當個保有財富的人,他們都想要自由與彈性,而沒有花掉的金融資產剛好可以給你這些條件。不過,「有錢就要花」這種認知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中,以至於我們看不到,想要成為有錢人,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克制。也正因為我們看不到,因此很難從中學習。
人們善於藉由模仿學習,不過財富隱而不見的天性,會讓仿效並學習其他人的做法顯得很困難。羅納.瑞德去世後才成為許多人的理財榜樣,而且被媒體追捧為名人,更在社群媒體上備受重視。不過在世時根本沒有人認為他是理財大師,因為他存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沒有人看到,即使是身邊的熟人也渾然不覺。
世界上到處都是看起來樸實、但超級富有的真富翁,也充斥著看起來有錢、但實際上卻瀕臨破產邊緣的人。當你想快速判斷別人是否成功,並設定自己的目標時,這一點請謹記在心。
倘若沒有花掉的資產才是財富,那它有什麼好處?這個嘛,請讓我說服你存錢。
本文出自:《致富心態》/ 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