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老師來到震旦博物館,就石峁遺址的發現及其價值向觀眾做了一個全方位的解析。
何以石峁:無可替代的時空關係
石峁遺址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在西元前2000年前後最大的城址,屬於龍山文化晚期遺存,處在新石器時代與夏代交界的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它地處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處於兩個河流夾擊的台原之上,為該片區域一百余座龍山遺址中最大的石城聚落。石峁遺址的發現為中國早期文明“多重花瓣”的格局再添了一瓣,極大地豐富了學者對於中國文明起源的認知。
漫長歷程:對石峁遺址的探索
對於石峁遺址的探索早在1958年就已經開始,至今已經有了將近六十年的歷程。自1976年戴應新先生徵集了127件石峁玉器以來(圖一),石峁遺址這座沉寂了四千年的石頭城正式步入了世人的眼光。這些形態不一、玉色各異的器物無不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而石峁遺址的價值遠不止其出土玉器本身。最近的石峁考古工程項目自2011年立項以來,陸陸續續對遺址外城、內城以及皇城台(圖二)進行了發掘,都有重要發現。
外城東門址: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屏障
在石峁外城,考古工作者選擇了東門進行發掘(圖三)。東門遺址內有角台、南北墩台、甕城、馬面、哨所等設施,這精巧複雜的結構使其擁有很強的防禦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溯源中國古代都邑城防建築體系。
除了大型的防禦設施,石峁遺址的外城考古還發現了藏玉於牆(圖四),即將玉器散落在牆體內的現象。這可能與中國先民對玉石的原始崇拜有關,不過還需要更多證據的支持。
內城墓葬:石峁人的生與死
在石峁內城,考古工作者對一處大型墓葬進行了發掘。這處遺址在早期是石峁人居住的窯洞式建築,在晚期才成為了墓葬,使得其擁有生與死的雙重意義。發掘時,雖然主墓室已被盜掘,但是仍然發現了石棺、殉人以及隨葬的玉器、陶器和各類生產工具,為石峁生活的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
皇城台:龐然大物的核心所在
皇城台(圖五)是石峁遺址最為核心的金字塔狀宮城區,迄今為止發現的重要遺跡和雕像也集中在這個區域。
皇城台的南牆處建有大體量的夯土護牆,石雕(圖六)也大量集中在此處。這些石雕在題材上,有人物、獸面、神面、圖騰柱以及敘事題材的雕刻,風格接近石家河文化。
皇城台內部還發現了豐富多樣的各類珍貴遺存。如數以萬計的骨針、大型鑄銅設施、象徵草原文化的陶鷹、大批量口簧和蔔具、鱷皮鼓等等,被認為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石峁的未來:展望與開發
迄今,學者對於石峁遺址的瞭解也僅是冰山一角,諸如歸屬性問題及其與皇帝部族的關係等問題都還有待未來的研究者來解開。
同時,遺址展示和申遺工作也在有序展開。在不破壞遺址和文物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促進廣泛研究和公眾傳播是所有石峁考古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