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與西藏、中亞及西亞地區的往來十分頻繁,景德鎮官窯廠製作許多具有異域風格的瓷器,宣德皇帝承襲此一工藝文化,除了繼續製作永樂時期的外來樣式之外,也增燒一些新的品類,可見當時中外交流之興盛,以下擇取僧帽壺、軍持、筆盒、雙耳葫蘆扁壺及圓洗等五類器物,說明它們的形紋設計。
一、青花僧帽壺形紋設計
僧帽壺源自於藏傳佛教所使用的金屬器,因為壺口形似僧侶之帽而得名,有白釉、紅釉及青花等品類,青花紋飾隨著器身形狀分布。
例如圖一為宣德時期的青花僧帽壺,此器的壺口前低後高,猶如階梯一般逐級而上,頸部粗長,肩部外擴,腹部圓鼓向下收窄,底部具有圈足。壺體左側突出鴨嘴式的尖流,右側附加寬帶式的曲柄,曲柄兩端皆以如意雲形板為飾。
壺體內外皆有青花紋飾,口沿內側是穿花龍紋,外側為帶狀靈芝紋,頸部和壺流繪滿纏枝蓮花,二條龍紋一前一後穿梭其間,肩部披覆如意雲頭紋邊框,框內填飾折枝蓮花,腰部書寫一圈藏文吉祥語,近底部為壼門紋邊框內填靈芝紋,足墻勾勒卷草紋,足底有「宣德年製」四字雙行雙圈款。
此器運用纏枝蓮花、如意雲頭紋及藏文等符號,表現僧帽壺作為藏傳佛教器皿的形制意義,腹部大量留白,使環腰處的西藏吉祥語得以凸顯出來。
二、青花軍持形紋設計
軍持屬於盛水器,是僧侶和伊斯蘭教徒飲水或淨手的器具,大約於隋唐時期傳入中國之後,造形屢有變化,而宣德青花軍持的造形與永樂時期是一致的。
例如圖二為宣德時期的青花軍持,盤形口,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外擴,其下有喇叭形高圈足,腹部連接窄管式的長流,流管斷面呈菱形,與腹部作V字形黏接,流口與盤形口高度相等。
口沿內側和窄長的流管繪畫纏枝花卉紋,盤形口的根部環繞圓圈點珠紋,頸部和腹部繪畫纏枝花卉,近底部裝飾一圈青地白花片與壼門紋邊框內填蓮瓣紋,喇叭形高圈足則以弦紋、簡化回紋、花瓣紋、如意雲頭紋及圓圈點珠紋為飾,頸部橫向書寫「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款。
所有紋飾配合器形上下排列為多層式的結構,畫面豐富瑰麗。類似的器物亦可見於東南亞地區,是外來器形、中國產製且銷售海外的貿易商品之一。
三、青花筆盒形紋設計
青花筆盒是宣德時期頗富特色的品類,造形源自於伊斯蘭地區的金屬筆盒,表面紋飾布局十分繁縟。
例如圖三為宣德時期的青花筆盒,此器呈長橢圓形,器身包含盒蓋與盒體兩部分,二者以子母口扣合。盒內分成三格,圓口格與三角形花口格比較小,海棠口格比較大,可以貯墨、置筆及刀具之存放。
盒體與盒蓋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紋飾。蓋面中間為菱花形開光,開光內部繪畫折枝蕃蓮,周邊布滿卷草紋錦地,折沿處環繞一圈帶狀花草,盒蓋內部描繪歲寒三友圖。盒體外壁有四個海棠形開光,開光內部繪畫纏枝菊花與蕃蓮花,外側布滿六角形錦地,其中一處可見「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橫向楷書款。
此類器物創燒於永樂時期,當時以釉裡紅為飾,用青花裝飾者始見於宣德時期,都是明朝與伊斯蘭地區往來交流的產物。
四、青花雙耳葫蘆扁壺形紋設計
雙耳葫蘆扁壺屬於貯水器,造形源自於伊斯蘭地區的金屬器或陶器,青花紋飾配合器身形狀布局。
例如圖四為宣德時期的青花雙耳葫蘆扁壺,此器的壺口小而圓,口沿以下外擴為圓鼓狀的瓶頭,頸部收窄為束腰狀的圓頸,腹部呈扁圓形,頸部和肩部附加綬帶形雙耳,器底有長方形的圈足。
口沿勾勒雙弦紋,弦紋下方書寫「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橫向楷書款,瓶頭最寬處環繞一圈帶狀花卉紋,壺腹周邊用細筆勾畫卷草紋,中間勾畫三圈同心圓,內部環列八個三角紋,尖角朝內作為花心,花心外側環繞層層套疊的花瓣,組成「輪花紋」或「寶相花」之紋樣。
此類器物亦創燒於永樂時期,有白釉和青花二類,宣德製器與前朝相仿,但有年款可以作為辨識的依據。
五、青花圓洗形紋設計
圓洗的形狀猶如一個腹部略深的圓盆,也是模仿伊斯蘭地區金屬器的產物,青花紋飾遍布內外,形成「紋滿身」的設計。
例如圖五為宣德時期的青花圓洗,此器的口沿外敞,腹部略深,外底平整而無釉,口沿內側環繞一圈串枝花卉紋,內壁繪畫纏枝蓮花,內底處用細筆勾畫一圈回紋作為邊框,框內由壼門紋邊框組成八瓣式的花形,花瓣內部填飾雜寶紋樣。
口沿外側描繪八束折枝花卉,以相等的距離排列一圈,其間穿插「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款,器腹外壁繪畫蓮花、牽牛花及牡丹花所組成的纏枝紋,近底部以一圈菱形紋和圓圈紋相間為飾,無論是形制特徵或滿紋布局都與十三、十四世紀的伊斯蘭金屬洗相似,外來風格十分鮮明。
本年度的宣德青花專題已近尾聲,明年開始將從基礎而全面性的角度介紹中國古代陶瓷,歡迎讀者繼續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