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器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十分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期筆者會針對這一問題,為大家解讀古代玉工的又一設計理念——「角度取像」。
一、玉料對視點的影響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史的發端,早在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們就已經通過變換視點、角度取像的方法,將同一母題適應在形狀、厚薄各異的玉料之上。上世紀考古學家們發掘出部分紅山玉器時,由於它們外部形態差異較大,往往被歸入不同主題,但仔細觀察則可發現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玉器,卻反映的是同一主題。例如展廳中的這一組紅山玉器,乍看上去差別較大,名稱也各不相同:分別為豬龍、Y型玉獸面以及獸面紋玉環。實際上如果對比器物的拓片會發現,他們只是將豬龍的基本形象變化了視點(圖一)。第一件豬龍是原生的形態,採用立體的視角進行刻畫;Y型玉獸面則是採用了正視玉豬龍的視點;獸面紋玉環除了採用正視視點外,還加入了組合設計,讓玉豬龍的正面像連續在一起,很好的適應了圓柱形玉料。但無論如何,三者都可以清晰的辨認出豬龍的大眼、立耳、皺鼻以及橫闊嘴的特徵。
二、風格對視點的影響
時代風格也是促使設計視點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戰國到西漢時期流行的立體風格就催生出一系列角度取像的玉器佳作。根據目前學界的研究,一般認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是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在此之前,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基本以平面為主,至戰國晚期達到高峰。此時玉工在平面的設計空間中已經面臨變無可變,難以突破創新的情況。因此立體化的風格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出現了三維立體的圓雕玉器,同時也出現了在平面改變視角組合關係的「平面立體化」風格。
平面立體化,是指在一個二維平面內,通過組合不同視角紋飾,從而實現一種「面面俱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玉工把三維空間內不同視角所看到的圖像,通過「扭曲」的方式進行拼合。例如這件漢代的鏤空龍紋玉飾就是「平面立體化」風格的產物。玉器主體紋飾為一隻側面行進的玉龍,它昂首挺胸,動態十足。但仔細觀察玉龍的姿態卻非比尋常,整條龍頭部、頸部、身體中段採用了側視取像的視角,而龍的前胸和臀部則分別採用了斜前方視角和後方視角(圖2)。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我們是不能在一個定點觀察到這樣姿態的動物形象,然而通過玉工的巧心設計,在增加了立體效果的同時,更凸顯出動物的律動感。這種多視點組合的藝術風格在後世的西方美術史中也能夠尋到蹤影,上世紀初發源於法國的「立體主義」亦是採用了此種方法。
三、用途對視點的影響
玉器在製作過程中,其造型和紋飾需要同自身功能相匹配。特別在紋飾方面,除了美觀的考量之外,使用者和觀看者的視角關係也是設計的重要參考。例如戰國晚期至西漢的劍飾器常以淺浮雕獸形紋為裝飾(圖3),此種紋飾往往配合視點變化而設計出不同的形象,且動物五官於四肢也隨著時間的推演而逐漸退化簡省,最終成為抽象難辨的紋飾。劍琫是區隔劍身與劍柄的部件,它的紋飾多採用正前平視的角度,描繪出一個居中的獸面,四足分列兩旁。劍璏是裝飾在劍鞘中部的元件,其表面的獸形紋多取高空俯視下動物爬行的樣貌。劍珌表面也多用獸形紋裝飾,由於安裝在劍鞘的最下端,為了觀者的方便採用了斜角俯視取像。
好的設計創意理念離不開一個「變」字,求新求變一直是推動設計史發展的主要動因。中國古代的工匠們運用視角的轉變,豐富了玉器的品類。當下的設計人才亦可通過思維角度的轉變,研發出更多更好的創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