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震旦博物館以「傳統與創新」為主題,統和戰國至兩漢的龍形玉佩、圓雕動物人物玉飾等集中進行展出。作為博物館開幕一周年的紀念,本次展覽系統的為觀眾詮釋了戰漢玉器在設計方面是如何逐漸從平面走向立體的。展覽的第一單元秉承古器物學研究方法,首先展示了「料」的豐富多樣性,共展出八種材質所雕琢的圓雕動物,涉及玉、玻璃、瑪瑙、煤精、大理石、石灰岩、綠松石、松花石等。本月筆者就結合特展為各位梳理漢代典型的幾種似玉材質。
一、赤縞相映的瑪瑙兔
瑪瑙是一種天然的礦物,其色彩多樣、紋理瑰麗是一種具有很強裝飾性的礦石。從西周至漢代瑪瑙的使用都頗為流行,是代替玉料的一種常見材質。由於瑪瑙的莫氏硬度在6.5至7之間,比玉的硬度還要略高,在其表面琢磨紋飾的難度也相應較高,因此西周至兩漢的大多數瑪瑙器都呈現出素面無紋的特點。此次展出的漢代瑪瑙兔(上圖)周身由紅白兩色組成,色彩明快豔麗,同時加之瑪瑙本身的亮度較高,使得這件文物熠熠生輝,藝術感極強。根據實物的比對,用來製作此件瑪瑙兔的原料產地很有可能位於今天四川省的梁山地區。
二、烏潤瑩光的煤精神獸
煤精的主要成分為碳,其同煤炭的形成過程幾乎一致,都是遠古樹木經過百萬年在地下的作用後才得以形成,煤精目前被廣義的歸入有機寶石一類,我國的遼寧地區是煤精的產地之一。從文獻方面考據,《山海經》中就有對煤精的記載——「石涅」;就考古發現而言,在新時期時代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利用煤精製作物品,1973年位於遼寧瀋陽的新樂遺址中就出土了圓泡形的煤精裝飾品;至兩周時期煤精製品仍有發現以耳璫、發飾為多;到了漢代則出現了用煤精製作的圓雕動物這可謂是煤精製品的一大創新。本次展出的一件煤精獸(下圖),雕琢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的刻畫出一隻仰首嘯叫的神獸形象。
三、翠湖一色的綠松石羽人騎獸
綠松石是一種銅鋁的磷酸鹽礦物,正是因為銅元素使得綠松石具有湖藍水綠一般的美麗色彩,它的莫氏硬度在5到6之間,同玉的硬度基本相同。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先民對於綠松石的使用由來已久,就全球範圍而言5000年前在中國、埃及等文明遺存中就已經發現了綠松石的身影。除此之外,經過學者的考訂赫赫大名的和氏寶壁很有可能就是由綠松石加工製作而成的。根據文獻記載楚人卞和是在荊山腳下得到此塊璞玉,而這一地區正是綠松石的主要產地。此次展覽展出的圓雕羽人騎獸(下圖)正是由綠松石製成,整體呈現出勻淨的綠色,加之工匠的巧心雕琢,運用多視點組合的設計理念把羽人駕獸神遊天際的場景刻畫的淋漓盡致。
四、古樸稚拙的大理石虎
大理石特別是白色的大理石經常會作為玉料的替代品出現,因此時至今日這樣的大理石還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漢白玉」。此次展覽展出的虎形石器(右上圖)就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加工製成的,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在漢代,椅子等高的坐具並未被使用,人們多席地而坐,因此需要製作重量較大體積較小的席鎮用以保證席子的平整,這件大理石虎就是用來鎮壓坐席的席鎮。大理石虎整體的雕琢十分古樸、自然,工匠僅用簡單的線條就刻畫出了盤臥回首的老虎形象,這種稚拙的表現手法正是漢代流行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漢代的工匠會挑選出一些形象類似動物或人物的天然石材,然後僅僅稍加勾畫將原本就類似的形象刻畫的較為明晰,與此同時對於天然的部分又進行了極大的保留,這體現出漢代工匠對 「天成」的極大尊重。陝西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太液池遺址出土的石鯨魚,以及長安斗門出土的牛郎織女石雕均是此種藝術風格下的產物。
五、霜色氤氳的玻璃神獸
一講到玻璃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晶瑩剔透這樣的形容詞,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透明玻璃起源于西亞,隨後經過古羅馬人的傳承,蓬勃發展一直延續至今。然而在中國,從東周時期開始就有了自身本土製作玻璃的方法。中國古代本土的玻璃採用模具澆鑄工藝,由於含有大量的鉛和鋇同西亞地區高鎂、鈣含量的玻璃在形貌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就目前的考古出土情況來看,這種鉛鋇玻璃大多呈灰白色或綠色,有的表面還有類似霜狀的粉霧,其視覺效果十分類似「白化」的玉器,如果不加以甄別很容易同玉器相互混淆。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這件神獸(右下圖)就是由鉛鋇玻璃製成的典型器物,其表面為粉白色,造型紋飾等方面均和同時期的玉神獸十分相似,但是仔細觀察則不難發現其口部、羽翼的彎折處以及前後腿肌肉的刻畫都不見雕琢的痕跡,這些圓滑整齊沒有歧出的線條是模印澆鑄工藝所造成的。與此同時,神獸周身裝飾的細陰刻線,小圓圈紋等紋樣則是澆鑄完畢後雕琢而成的。此外由於鉛鋇玻璃的密度較小所以同體積的玻璃器輕於玉器。
《說文》雲:「玉,石之美者」,在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歷程中,各類的似玉材質作為玉的補充和替代品被古人加以開發、利用。今天這類文物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中同樣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值得後人仔細研究、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