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震旦博物館出版玉器發展史系列叢書——《商代玉器》,圖錄共收錄商代玉器二百餘件,以震旦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收藏者的藏品為主。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本書選錄南北朝至清代的玉器237組件,分為「北周~唐」、「遼金宋元」、「明代」、「清代」及「似玉材質」五大單元,分段呈現各個時期的玉器品類,書中收錄古玉專家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從古器物學的角度分析唐代~清代的玉器特徵,對於唐宋元明清玉器的鑑賞極有幫助,是學習鑑定、品味欣賞及深入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製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
春秋玉器介於西周與戰國之間,除了具有承先啟後的過渡期風格之外,也有獨特的自體性特色。本書蒐羅290組件春秋時期玉器,品類包含禮瑞用器、喪葬用器、佩飾用器、嵌飾用器、兵器用玉
明代於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在朝廷的支持下發展,胎體和釉料都有長足的進步,除了產量龐大之外,造型、紋飾及鈷藍顏色也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更迭而改變,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實施「社會大美育計畫」的重要舉措,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旨在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供給,滿足市民大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2023年,震旦博物館推出了AM Next系列展覽活動,希望作為藝術文化的推手,將新銳的藝術文化項目及藝術家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予多元文化藝術與創新融合的體驗。2024年,震旦博物館將聯合7位新銳的藝術家,涵蓋繪畫、裝置、攝影的多種藝術媒材,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展覽體驗,2024年上半年推出兩檔展覽「共同的生產」及「未盡之言」,分別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胡任乂和韓國的文采銀。
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現,長久以來發展出印花、刻花、塑貼、繪畫及釉彩等裝飾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筆繪紋飾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線刻、塑貼等工藝,形成豐富的紋樣。
梅瓶興起於宋代,北方窯場和南方窯場都有生產,瓶身高矮胖瘦並不一致,表面裝飾技法多元,常用白色、黑色及青色等釉彩,搭配剔、刻、劃、繪等工藝技術製作各種圖案作為裝飾。
「大罐」泛指體型碩大的瓷罐,為元代青花瓷裡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原本罐口配有蓋子,應該稱為「蓋罐」,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器蓋都已經遺失了,所以依照罐體的尺寸稱之為大罐。
「在震旦發現中國」活動宗旨,在於透過四天的館藏主題學習和創意手作活動,激發兒童對歷史與文化的興趣。每天的主題分別與震旦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展「漢唐陶俑」、「歷代玉器」、「青花瓷器」、「佛教造像」展廳相對應,讓兒童們在暑假以夏令營方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機器人的發展,將愈來愈成為「創新」的主流競技,而類型愈來愈包羅萬象的機器人,也不再只是徒具「人形」的自動機械,更將成為人們在生活、工作、生產製造、交通運輸等各種面向的好夥伴。
每年的12月5日這一天被聯合國設立為國際志工日,以紀念志工們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志工也被稱為義工,聯合國對其定義為:「是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
「我們其實都被一條隱形的線串聯著!」身為目前最知名的日本女性藝術家之一,塩田千春在談及創作由來時表示,只要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就會與某個人有所連結,「因此我希望能引領觀眾去思考『我是誰』以及『究竟什麼才是存在』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