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疫情而來的旅遊蕭條中,沒想到與「地景創作」結合的藝術季,竟然搭上「網美」、「打卡」熱潮大受歡迎,為「地方創生」帶來了另一種有趣的可能性!
當車子沿著台11線公路緩緩滑近花蓮新社部落,原本寧靜的小鎮,氣氛突然變得有點熱鬧。往公路旁的濕地望去,由小型遊覽車魚貫而下的人潮,在導遊高舉的旗幟帶領下,正沿著土埂走向草地,突然間浮現「一張床」。
「我們也是網美,想拍美美的照片啊!」一陣嬉笑中,活潑的阿姨們擺出各種姿勢,開心拍著她們口中的「文青照」。而出人意表的是,正是這股「人人都想當網美」的熱潮,為原本因疫情而停滯的旅遊業,注入了一股另類動力。
地景藝術+打卡文化 創造藝術之旅熱潮
這裡是花蓮的豐濱鄉,差不多接近縣界最尾端,再往南,就快到北回歸線與台東。過往,有些觀光客會到這裡旅遊,但為數還不多,因為缺乏火車等大眾交通運輸,能來的多半鎖定附近的「新社梯田」以及正港的網美景點—「親不知子海上古道」,想來朝聖「懸在玻璃地板上的濱海步道」。
但這張「野地裡的床」,在媒體報導下受到不少矚目,於是這件藝術裝置《海景第一排》開始吸引人潮前來參觀,而這場沿著台11線公路展開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也隨之受到更多關注,如同它的命題設定,果真把觀眾帶進了部落。
這樣的情形,並非特例,2021年盛夏以來,在台灣的花蓮與台東,就共有4大藝術季接連登場,不僅持續引進人潮,連帶也將「藝術帶動地方發展」、「地方創生」等議題點燃起來。
仔細盤點起來,由地方主動興起的藝術季,其實早已行之有年,但2021年卻更遍地開花,幾乎成為各地挽救觀光旅遊的萬靈丹。追根究柢,這樣的風潮,早前受到了日本發起的幾個地方藝術季啟發,像是三年一度的新瀉「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及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的「瀨戶內海藝術季」,都是相當受到好評的地方創生案例,台灣的策展人也藉由這些成功經驗汲取不少操作手法與技巧,融入在地生命力,催生出獨樹一格的「藝術小旅行」風潮。
藝術走進部落與鄉間 提升在地魅力
以2021年輪番登場的花東4大藝術季來說,在花蓮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前身便是2018年的「米耙流濕地藝術季」,由於舉辦場域的地理特質,因此這次以「好野人—慢慢走比較快」為趣味命題,融入水梯田濕地復育、呈現生物多樣性等在地特色,將藝術裝置設於磯崎、復興、新社等5大部落。
相較於花蓮的「森川里海」,台東則以3大藝術季輪番上陣,精彩度不遑多讓。這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首推2015年起跑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經過年年推出地景作品與月光音樂會,已成功營造品牌形象,成為花東重要的藝術策展指標。
以該展最出名的「加路蘭」景區作品《在海邊看書,好嗎?》為例,由於太受歡迎,因此展出長達七年,直到自然折損老化,才在2021年5月功成身退,隨後馬上換上兩件新作品,挑起吸睛重任。
其中之一,再次請來了《在海邊看書,好嗎?》原創者伊祐.噶照,推出新作《月亮住在海裡》。擅長由海洋擷取靈感的他,這回透過回收廢鋼筋,纏繞出月光從海平線昇起的意象,很快成為遊客拍照新寵。
另一件作品則是排灣族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以鋼筋彎折而成的《旅人的眼睛》,襯著背景開闊的山海景致,將創作和諧融入地景;藝術家特別希望透過這雙旅人之眼,讓駐足山海之間的觀眾,不僅享受波瀾壯闊的美景,還能重新返視自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台東3大地景藝術季 各擁獨特風格
而除了「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縱谷大地藝術季」也成功打出口碑,前者沿海岸線迤邐開展,後者則順著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197縣道公路逐年擴展,尤其2021年「縱谷大地藝術季」把展出舞台拓展至鹿野與關山兩座小鎮,讓作品進駐溼地、田野、親水公園,展現了藝術與在地環境互相呼應的趣味。
以最吸睛的《貓咪種子》來說,藝術家伊祐.噶照再次出手,以木片及鐵件,構築出樸拙又富有童心的作品,在鹿野后湖阡陌田野,融入一望無際的稻浪。
同樣位在鹿野,還有新良濕地的《粉紅河馬》及鹿野鄉公所的《穹頂上有花》。前者將圓嘟嘟的河馬,結合鹿野高臺熱氣球冉冉上升的意象,讓歡樂偶形化為漂浮水面的驚喜!而後者則以竹材、彈性繩、萊卡布、鐵件,構築出繽紛的編織穹頂,藝術家由歐洲教堂的玫瑰花窗汲取靈感,讓作品與遠方綿延山色互相輝映。
而來到關山親水公園,你還會看到翠綠山丘上,有著色彩繽紛的《雲朵製造所》,藝術家以編織創造出漫溢歡樂氣息的作品,也為遊客帶來了好心情。綠蔭之間,還有另一件作品《療癒系列》,以圓管、棉繩、竹子等材質,織出浪漫無比的世界,無論是枝枒垂懸而下的鞦韆吊床,或沿樹幹延伸而出的羅網,都藉由藝術與地景的交織,引人感受自然之美。
讓作品進駐山海之間 呈現地景的藝術
接下來,是台東推出的第3個地景藝術大展—「南迴藝術季」。顧名思義,它正是沿著南迴海岸線,進駐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等處展出。
在花東4大地景藝術展當中,「南迴藝術季」的作品來源最國際化,分佈範圍也廣。參與其中的14組藝術家,除了有台灣在地創作者,也邀請了美國、以色列、南非、印尼等地藝術家,一同為台東海岸線再添勝景。
「大武南濱休憩區」,則邀請南非的斯德瑞東.范德莫威(Strijdom van der Merwe)與台東藝術家周聖賢共同創作《通往天堂的階梯》,成為最受遊客青睞的打卡點之一;這座想像之梯,象徵著希望、永恆和夢想,引領觀眾通往未知、神秘和歡樂,提醒人們勇於實踐夢想!
比方說達仁鄉的「南田海岸親水公園」,就設置了印尼藝術家伊.瓦漾.薩德拉的《捕捕(BUBU)》,他以兩座竹材搭建的塔樓,呼應家鄉峇里島的「漁筌」(漁撈用編織容器);兩塔各有不同編織手法,象徵峇里島與臺灣雖有不同文化,卻又有著相似的捕魚技藝。
而太麻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設置的兩件作品,同樣享有超高人氣。一是以色列藝術家伊丹.扎勒斯基(Idan Zareski)的《行走的意識》,吸引遊客競相與這座獨坐沙灘的大腳人偶合影。藝術家希望藉由作品讓觀眾反思:「我們是誰?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並呼籲人類追求和平、希望與團結。
沙灘另一側,則是台灣藝術家林子堯的《潮‧南》,他從學生時代就深深迷上馬賽克藝術,這次將庶民文化最具標誌性的藍白拖化身為雕塑,邀請觀眾一起解放雙足,感受南迴與大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