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於東漢晚期成熟後,以青瓷為主要的品類,到了唐代白瓷逐漸成熟,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之外,還有黑釉、三彩、絞胎、加彩及釉下彩繪等陶瓷各擅勝場。
宋代陶瓷奠基於過去的基礎繼續發展,窯場遍布各地,品質和數量大幅成長,開創中國陶瓷的黃金時代,而其成就可以從胎土質地、釉料呈色、燒窯工法、造型品類及裝飾技法五方面進行討論。
一、精選優良瓷土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宋代窯場分布十分廣泛,各窯場多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挖掘當地優良的瓷土來製作胚胎。雖然土質成分各不相同,但是陶工已能掌握胎土中的鐵質含量,故能燒製出白胎、灰胎及黑胎等不同的瓷器。
白胎瓷器主要見於定窯白瓷和景德鎮青白瓷。例如圖一為宋代的青白瓷水禽形香爐,此器由水禽、蓮花座及圓形承盤所組成,表面罩上一層青中帶白、白中泛青的釉色,從露胎處觀察它的胎體為白色,質感細膩緻密,透光性佳,有如冰似玉之感,是用景德鎮高嶺土所燒製的白胎瓷器。
定窯位於河北,胎土成分與邢窯接近,呈現潔白細膩的白胎。至於灰胎瓷器見於汝窯、官窯及哥窯,黑胎瓷器則見於官窯和建窯,相異的胎質顏色可以反映不同的窯口,是鑑定瓷器的標準之一。
二、掌握釉料呈色
釉料是罩在瓷胎表面上的玻璃質薄層,以特定比例的礦物原料研磨、熔融而成,隨著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變化呈現各種顏色。由於宋代陶工對釉料的色調和乳濁程度搭配得宜,因此燒製出不同的釉色。
宋瓷的釉色可以分為青釉、白釉及黑釉三類。青釉以龍泉窯和官窯的粉青及梅子青為代表,例如圖二為宋代的龍泉窯弦紋瓶,此器出土於遼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窖藏遺址,造型呈盤口、長頸、扁圓腹之狀,胎土灰白,釉質粉濁,顏色粉青,溫潤如玉,屬於龍泉青瓷的特色。
而宋代白釉包含定窯的牙白與景德鎮青白瓷之影青,黑釉則以建窯產品最為知名,相異的釉色呈現各地窯場不同的風情,也是鑑別窯口的依據。
三、燒窯工程改進
宋代陶工在傳統的窯工程基礎上改良胎土和釉料,使胎釉品質產生由粗至細的提升,加上燃燒氣氛之掌控純熟,得以控制釉面色調之外,也會配合當時的器形需要,製作各種窯具來保護瓷器。
例如圖三之宋代支釘墊由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屬於官窯的墊具,主體部分呈圓餅狀,上面突起五、六個圓錐狀的泥釘,是放在瓷器和匣缽之間的墊具,可以平均分散瓷器的重量,隔離匣缽,避免流釉沾黏成為廢品。而且因為泥釘與器物的接觸面小,可以讓瓷器近乎滿釉狀態,增加整體的美觀。
其他窯具還有匣缽、墊餅及墊圈,匣缽用來盛裝瓷器,避免受到煙灰汙染,窯燒時層疊放置,可以提高產量;墊餅和墊圈的功能與支釘墊一樣,也是用來隔離匣缽,保護瓷器的窯具。
四、造型品類發展
宋代學術思想蓬勃,興起以金石研究為專門學科的金石學,帶動手工業方面的仿古潮流,除了仿古銅器、玉器之外,也生產許多仿古陶瓷,為古代陶瓷增添新的品類。
宋代的仿古陶瓷以古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為仿製的對象,其中以宋代官窯瓷器最常見。例如圖四之宋代青釉琮式瓶,為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品,全器施天藍色釉,釉色開片,屬於官窯的典型特徵,造型模仿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多節玉琮,呈內圓外方之狀,但是此器有底可以盛裝,兼具復古造型與實際的使用功能。
其他仿古瓷器還有宋代官窯貫耳壺與龍泉窯鬲式爐,分別是模仿商周青銅壺及陶鬲的產物,具有古樸典雅的風尚。
五、裝飾技法創新
宋代瓷器的裝飾技法很多,可以概分為釉面變化、胎體工藝及筆繪紋飾三類。
在釉的變化方面有多彩、開片及窯變等現象。例如圖五為宋代鈞窯盤,此器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口沿外翻為折沿狀,盤內淺平,表面釉層厚而乳濁,因為釉料之內含有不同的著色劑,經窯火燒造後產生天藍、天青、青中夾雜紫紅斑等色彩,是鈞窯器的特色。
其他還有官窯產品利用胎土、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因為膨脹係數不同,冷卻後釉面產生裂紋之「開片」,以及黑釉器皿因窯變而發生的曜變、油滴、兔毫、金彩等瑰麗之裝飾。
至於剔花、印花、刻花及繪畫等,也是宋代瓷器常見的工藝技法,豐富的花鳥題材呈現栩栩如生的美感。
宋代瓷器在製作工藝上有所改進與提升,注重造型變化和裝飾技法的拓展,表現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下期將以宋代五大名窯為題,介紹汝窯、定窯、官窯、哥窯及鈞窯的特色。